清晨的阳光穿过蒙城烈士陵园的柏树枝叶,在革命烈士纪念碑的基座上投下斑驳光影。一群佩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排着整齐的队伍,向纪念碑敬献花篮,稚嫩的声音齐唱《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打破了陵园的宁静。

这里不仅是安葬英烈的圣地,更是一堂永不落幕的红色大课。
在烈士事迹陈列馆内,讲解员正指着玻璃柜里的一支旧钢笔,给孩子们讲述烈士赵文进的故事。“这支笔是赵叔叔在战斗间隙写家书时用的,信里说‘等打跑了鬼子,就回家种庄稼’,可他再也没等到那一天。”10 岁的小学生王梓涵听完,在笔记本上认真写下:“要珍惜现在的好日子”。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陈列馆里上演。馆内 300 多件实物展品中,小到一枚弹壳,大到一架缴获的机枪,都成了鲜活的教材。今年暑假,已有 2000 多名学生来这里开展研学活动,通过 “重走长征路” 模拟体验、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互动项目,让历史知识从书本走到身边。
烈士墓区的草坪上,几位白发老人正给年轻人翻看老照片。78 岁的张大爷指着一张泛黄的合影说:“这是 1948 年解放蒙城时的照片,我父亲就是支前队伍里的一员,他推着小车送弹药,三天三夜没合眼。” 旁边的青年志愿者小李赶紧用手机录下这段口述历史,“这些活史料太珍贵了,我们要整理成短视频发到网上,让更多人知道蒙城的红色故事”。

如今,陵园里活跃着 50 多名像小李这样的志愿者,他们为参观者义务讲解,还帮烈士家属寻找失散的战友线索。
陵园管理处的李主任介绍,今年新增的 “云祭扫” 平台很受欢迎,在外务工的蒙城人通过手机就能为烈士献花、留言。“有位在广东打工的年轻人,连续三年在平台上给爷爷的战友留言,说‘您当年守护的家乡,现在修了柏油路,盖了新学校’。” 这些跨越时空的对话,让陵园的红色基因有了新的传承载体。

夕阳西下,纪念碑的影子被拉得很长。一群刚入党的年轻人在这里重温誓词,拳头紧握的力量,与七十多年前烈士们冲锋的姿态,在时光里重叠。蒙城烈士陵园就像一棵常青树,根系扎在历史的土壤里,枝叶伸向未来的天空,让每一个走近它的人,都能汲取向上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