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百村支书--乡村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3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粮链延伸激活一池春水——一个皖北村庄的产业突围战

  2025年7月,淮北师范大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该村,探寻这片沃土如何以"粮安天下、水润民生"双轮驱动振兴发展阜南县东郢村这个传统农区。在阜南县东郢村的石磨面粉体验坊,游客们亲手推动磨盘,麦香随着雪白粉末簌簌落下;隔壁直播间里,主播举起真空包装的荷叶茶高呼:“东郢三宝,健康味道!”从卖原粮到卖产品,从田间地头到云端市场,这个淮河岸边的村庄用七年时间,完成从传统产粮村到三产融合示范区的华丽转身。

志愿者听工作人员讲解乡村治理

(一)地力革命:藏粮于技的东郢实践

  夏收时节的东郢村田野,奏响科技赋能的多重奏:

天空

:无人机编队掠过青绿的玉米田,精准喷洒的雾滴在阳光下泛起虹彩

地表

:无人收割机将饱满的麦粒倾倒入运粮车,驾驶舱空无一人

地下

:埋设的土壤传感器持续监测氮磷钾含量

品种迭代

“种地越来越像高科技产业。”站在智慧农业控制中心,村支书调出大豆玉米复合种植田的3D模型。这项创新技术通过高低作物搭配,光能利用率提高18%,农药使用量减少三成。更关键的是——与省农科院合作培育的富硒小麦,经检测硒含量达普通小麦5倍,成为功能食品企业的争抢对象。

粮食价值链的延伸

在村北的产业园生动上演。投资新建的粮食加工中心内,小麦经二十道工序变成饺子粉、全麦面条;大豆转化为植物蛋白饮料;玉米深加工区飘出爆米花的甜香。“粮食加工环节的拓展,使农业效益显著提升。”技术员指着全自动包装线介绍。产业园年消化本村70%原粮,更辐射周边乡镇,带动区域粮食产业升级。

(二)水陆并举:生态系统的经济转化

  漫步河湾湿地,科学的空间布局令人叹服:

  [深水区] 网箱养殖区 → 草鱼、鲫鱼轮捕轮放

  [过渡带] 藕鱼共生塘 → 泥鳅松土促藕生长

  [浅滩区] 白鹅养殖场 → 万羽白鹅曲项高歌

  [岸上带] 加工体验园 → 荷叶茶、卤鹅飘香

  “这里每滴水都创造多重价值。”返乡创业的硕士李阳展示循环系统:鹅粪经发酵投入鱼塘促进浮游生物繁殖;塘泥还田滋养莲藕;荷叶加工成降脂茶,废弃藕节制成动物饲料。其团队研发的即食藕汤、鹅肝酱等产品,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销售额实现跨越式增长。

志愿者观望水产品并打扫附近垃圾

(三)人才回巢:新农人点亮乡土

  创客中心的展示墙上,记录着人才引育的“东郢方案”:

孵化平台

:改建旧校舍建成2000㎡创客空间,提供三年免租

技术护航

:与三所高校共建实验室,解决技术难题47项

金融活水

:设立乡村振兴信贷风险补偿金,破解融资难

  90后农学博士刘慧的团队在此扎根两年,其研发的“鱼菜共生”系统让养鱼废水变成蔬菜营养液,单位面积产出提升4倍。“村里支持我们试错,失败三次仍给资源。”她指着玻璃温室里翠绿的蔬菜说。

传统技艺的现代转化

更可喜的是。村民将老石磨搬进观光工坊,古法压榨的菜籽油贴上文创标签;渔家姑娘编排的《采藕舞》成为乡村旅游保留节目。“让农耕文明焕发新魅力,年轻人自然愿意留下。”村支书看着创客中心满座的年轻人感慨。

治理密码:

  县委政策研究室主任用“三链融合”解读东郢经验:

支部强链

:党员牵头组建产业联盟,打通技术推广堵点

数字串链

:物联网覆盖全产业链,生产数据实时共享

文化延链

:挖掘淮河农耕文化,提升产品精神价值

  该村创新推行的“粮票积分制”(村民凭交粮数量兑换加工品)更获农业农村部调研组高度肯定。

  华灯初上,粮食文化博物馆的灯光勾勒出粮仓的轮廓。研学孩子们在体验磨面,电商直播间订单提示音此起彼伏。村支书的办公桌上,摊开着长三角“中央厨房”供应基地规划图。“我们不仅要种好粮,更要让全国人民吃上东郢的好产品”——淮河的涛声里,一场关于粮食的产业革命正澎湃向前。

志愿者打扫社区垃圾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