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聚焦百村支书-耕耘与希望交织的振兴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13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沃野千重浪

  晨曦微露,安徽省阜阳市阜南县东郢村的田野已是一片沸腾。无人收割机在金黄的麦浪中划出规整轨迹,千米外的河湾养殖区,渔民正收拢今晨第一网活蹦乱跳的鲫鱼。在这片淮河滋养的土地上,一场粮食安全与生态养殖的协奏曲正激昂奏响。2025年7月,淮北师范大学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深入该村,解码这个传统农区如何通过“耕地保粮、水面生金”走出振兴新路。

  工作人员讲解乡村经济来源

(一)科技筑基:再造淮北粮仓

  站在田埂上远眺,连片的高标准农田向天际延展。五年前这里还是“巴掌田”“补丁地”,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完成土地整合的壮举:

破垄成片

:流转分散耕地3000亩,修建硬化渠系28公里,实现“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

智慧赋能

:田间矗立的物联网设备实时回传墒情数据,虫情测报灯自动识别害虫种类

  “过去浇100亩地要三天,现在手机一点两小时完成。”种粮大户陈卫东操控着智能灌溉系统。更让他欣喜的是农技革新——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使亩均增收超两成,强筋小麦“皖麦68”因品质优异成为面粉企业抢购对象。

粮食产业链的深度变革

在村东头显现。新建的万吨粮仓采用低温储存技术,粮食损耗大幅降低;配套的面粉加工车间机器轰鸣,麦香弥漫。“小麦从地头直达生产线,加工成饺子粉后附加值显著提升。”村支书抚摸着刚下线的面粉包装袋。产业链延伸带来连锁效应:村办企业营收连年攀升,反哺修建的6座电灌站让旱涝保收成为现实。

志愿者来到田地听工作人员介绍农产品

(二)水韵生金:激活生态聚宝盆

  穿过金色麦海,眼前豁然开朗:600亩河湾湿地上,莲叶接天,白鹅戏水。这里曾因淮河泛滥十年九涝,如今通过科学规划形成三层立体经济带:

  | 区域 | 生产内容 | 生态循环链 |

  |---------|---------------|---------------------|

  | 深水区 | 草鱼、鲫鱼养殖 | 鹅粪肥水→促进浮游生物生长|

  | 浅水区 | 莲藕套养泥鳅 | 泥鳅松动底泥→提高藕产量 |

  | 滩涂带 | 皖西白鹅养殖 | 鹅群除草→减少饲料投喂 |

  水产合作社负责人捞起一网活鱼:“藕塘泥鳅每亩收益过万元,白鹅深加工更让利润翻番!”冷链物流车间内,工人们将真空包装的卤鹅、速冻藕盒装车发运。随着“东郢水韵”品牌打入长三角市场,订单量较往年增长一倍有余。

志愿者随工作人员来到水产养殖业

(三)善治润心:凝聚振兴共同体

  村党群服务中心的大屏上,智慧乡村平台正跳动着鲜活数据:

  1:农田灌溉完成率 100%

  2:鱼塘溶氧量预警已处理

  3:今日村民事务申请 12 件

  “数字乡村不是摆样子。”村支书点开手机APP,展示村民刚提交的灌溉渠清淤申请,“从发现问题到解决不超过两小时。”

德治与自治的融合创新

同样令人瞩目。推行“粮安积分制”,对采用节水灌溉、秸秆还田等绿色生产的农户奖励农资;建立“乡风文明红黑榜”,环境整治先进家庭可兑换体检服务。村民王秀兰指着家门口“五星文明户”标牌笑言:“现在连孩子都知道垃圾分类换积分!”

背景纵深:

  东郢村的实践是对国家“大食物观”的生动诠释。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该村通过:

  1:耕地资源集约化(粮食产能提升超80%)

  2:水域资源立体化(单位水面效益增长150%)

  3:生物资源循环化(种养废弃物利用率达95%)

  成功探索出传统农区保障粮食安全与拓展食物来源的双赢路径,其经验入选全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暮色四合,粮食烘干塔的指示灯在田野间闪烁如星。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排练着新编的渔鼓戏《淮畔丰收谣》,唱词里满是“智能农机”“生态养殖”的新鲜词汇。村支书的办公室灯火通明,规划图上新标注的农产品质检中心即将动工。“让每粒麦子蕴含科技含量,让每方水面释放生态价值”——在这片被汗水浸润的土地上,东郢人正以智慧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的“淮南子”。

志愿者认真聆听乡村经济的介绍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