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探寻红色基因,焕发时代光芒

发布时间:2025-08-07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周成兵

  2025年7月15日,淮北师范大学“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点亮八皖实践团的志愿者们走进安徽博物院,开启一场红色之旅,探寻历史根脉、感悟红色精神。安徽博物院蜀山馆自2011年开放以来,便成为承载江淮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重要窗口,这里不仅是31万件馆藏文物的“家园”,更是红色精神传播的“阵地”。志愿者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依次参观了“安徽文明史”展区、“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临展厅、“徽州古建筑”展区,“安徽文房四宝”和“江淮撷珍”展区。

  从入口所在的二层,“安徽文明史(一)”展区追溯着安徽地区从远古到秦汉的文明足迹。在这里,先民们勤劳开拓的身影,恰是红色精神中“艰苦奋斗”品格的远古回响。同期展出的“圆明园兽首暨海外回流文物”临展厅,则以珍贵的文物诉说着民族兴衰的过往,那些历经磨难回归祖国的文物,见证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与红色历史中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而奋斗的历程一脉相承。志愿者们从这些文物感受到了先民们勤劳勇敢、自强不息,英勇抗争,不屈不挠的精神。

  拾级而上,三层的“安徽文明史(二至五)”展区延续着历史的叙事,从魏晋南北朝到明清时期的安徽,在政权更迭与文化交融中不断发展。这片土地上,曾涌现出无数忧国忧民的先贤,他们的家国情怀,为近代红色革命的兴起埋下了思想的种子。

  步入四层的“徽州古建筑”展区,不仅展示了徽派建筑的独特魅力,更通过那些见证过革命岁月的古民居、古祠堂模型,勾勒出红色火种在徽州大地传播的轨迹,让志愿者在感受建筑之美的同时,感受红色基因与传统文化的交融共生。

  最后到达五层的“安徽文房四宝”“江淮撷珍”等展区,则从文化艺术角度展现了安徽的人文底蕴。文房四宝所承载的笔墨精神,与红色文化中“以笔为枪、以文报国”的传统一脉相承;江淮大地上的珍贵文物,每一件都可能关联着一段与家国命运休戚与共的故事。而“安徽地名墙”上的每一个地名,都曾见证过革命先烈的奋斗足迹,成为红色记忆的鲜活注脚。

  馆内的“安博智时空”运用现代科技,让志愿者通过互动体验感受文物背后的故事;“安徽地名墙”上,“红安”“金寨”等地名被参观者频频注视,那些红色土地上的革命故事,与兽首回归的历程形成共鸣——前者是党领导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史,后者是党带领国家走向富强的复兴史,共同勾勒出“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文化繁荣”的深刻逻辑。

  参观结束后,志愿者感慨地说:“历史不是冰冷的文物陈列,而是鲜活的精神教材。它让观众明白,红色精神并非凭空而来,而是植根于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积淀;它也让我们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历史传承与革命奋斗共同铸就的结果。

  安徽博物院不仅是展示文明的殿堂,更是传承红色精神的课堂,让每一位志愿者在触摸历史的同时,深刻感悟到安徽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奋斗力量,激励着志愿者在新时代继续传承红色基因,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