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炮震千载承龙脉,舞动八桂启新章

发布时间:2025-08-07 关注:

来源:作者

  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围绕宾阳炮龙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专题调研活动在广西南宁市宾阳县顺利推进。此次调研聚焦地方特色民俗文化保护,通过实地走访、访谈交流、文献梳理等方式,深入挖掘宾阳炮龙文化的传承脉络,为传统文化活化传承探寻新路径。
  
  调研启动:聚焦文化传承使命
  
  全球化与现代化浪潮下,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挑战。宾阳炮龙文化作为岭南民俗代表,承载地方历史记忆与民众精神寄托。为回应“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命题,调研团队于2025年7月10日-14日启动专项行动,走访宾阳炮龙文化园、炮龙老庙、邹圩镇传承基地、宾阳县高级中学及宾州镇社区,以“守护文化多样性、激活发展新动能”为目标,开启调研之旅。
  
  实地探访:解码炮龙文化基因
  
  (一)文化载体:从实物到场景的传承见证
  
  在炮龙文化园,历代炮龙形制展品有序陈列——从古朴简易龙身,到工艺复杂的现代炮龙,搭配制作工具展示柜,完整呈现技艺传承轨迹;照片墙以影像串联历年炮龙节精彩瞬间,唤醒文化记忆。炮龙老庙保留屋脊炮龙装饰、门神画像,香炉、钟鼓等祭祀器物承载历史,庙内展板与碑文记录开光仪式流程,为文化传承提供实物见证。邹圩镇传承基地设制作工具陈列区、工序演示区,传承艺人现场演示扎架、糊纸、绘彩等工序,让传统技艺“看得见、摸得着”。
  
  (二)活态传承:校园与社区的实践探索
  
  宾阳县高级中学炮龙社团成文化传承“青春力量”——固定训练场地、持杆穿花等动作教学道具,搭配训练时间表与成果展示,展现校园传承活力。宾州镇社区通过居民参与炮龙绘制、简易制作比赛,组建传承志愿队、邀请艺人授课,让社区成为文化传承“微阵地”,实现民俗文化贴近生活、融入日常。
  
  深度剖析:直面传承发展挑战
  
  调研发现,宾阳炮龙文化虽有载体支撑与活态实践,但仍面临困境:传承群体老龄化,青年参与度待提升;传播范围有限,文化影响力多集中本地;文旅融合浅显,产业转化路径待拓宽。如何破局?调研团队从“活化传承、传播推广、文旅融合、保障体系”四维度,探索解决方案。
  
  创新路径:构建可持续传承体系
  
  (一)强化活态传承:校园+社区双向发力
  
  -校园深耕:推动炮龙文化进课堂,开发校本课程、编写教材,将技艺教学与历史文化讲解结合;升级社团建设,举办校际炮龙文化展演,以“青春创意”激活传统。
  -社区联动:打造“社区传承微阵地”,定期开展绘制比赛、简易制作体验,建立传承志愿队,邀请艺人授课,让居民从“旁观者”变“传承者”。
  
  (二)拓展传播矩阵:线上+线下全域覆盖
  
  -本地深耕:举办“炮龙文化节”品牌活动,融入现代元素(如光影秀、创意市集),吸引市民参与;开展“文化进万家”基层巡演,让炮龙表演走进乡村、商圈。
  -全网传播:与高校传媒、设计专业合作,举办创意传播大赛,鼓励海报、短视频、文创设计;邀请网络博主、非遗推广达人体验,借流量扩大影响,让炮龙文化“破圈”传播。
  
  (三)推动文旅融合:产品+线路协同开发
  
  -线路设计:串联“文化园-老庙-传承基地”,打造沉浸式文旅路线;开发炮龙造型书签、民俗主题盲盒等文创,延伸文化消费链条。
  -节事赋能:炮龙节期间推出“民俗体验+美食打卡”特色套餐,以“文化IP+旅游场景”,让游客“参与炮龙制作、感受民俗魅力、品尝地方美食”,延长文旅消费链。
  
  (四)完善保障体系:资金+人才双重支撑
  
  -政策资金护航:建议地方设立专项传承基金,用于技艺保护、活动开展;推动炮龙制作技艺纳入非遗名录,争取上级扶持,给予传承艺人年度补贴与荣誉表彰。
  -人才培养升级:对校园社团指导教师给予教学奖励,鼓励开展传承研究;为艺人提供专业培训、搭建“大师工作室”,提升文化解读与创新传承能力,打造“老带新、传帮带”人才梯队。
  
  调研结语:以文化传承赋能地方发展
  
  此次调研,既是对宾阳炮龙文化的深度“解码”,更是为传统文化传承探路的实践。从梳理传承脉络、剖析发展困境,到构建“活态传承+传播推广+文旅融合+保障体系”路径,调研团队以“让文化遗产‘活’在当下”为目标,为宾阳炮龙文化发展提供“可操作、能落地”方案。
  
  未来,随着传承体系完善、创新实践推进,宾阳炮龙文化有望突破地域限制,成为岭南民俗文化“金名片”,为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宾阳样本”——这不仅是地方文化的守护,更是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时代命题的生动回应,让古老民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