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同伴乘坐公交车来到谭套村,见到了该村村长王伟。王伟村长自2020年起担任谭套村村长,至2025年已在任五个年头。此次到访,我们与王伟村长围绕村庄发展等话题进行了交流,他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为我们呈现了谭套村近年来的变迁与风貌。
谭套村的变迁,藏着一个朴素却深刻的道理:面对困境,坐等观望只会让问题积重难返,唯有主动作为、向内求索,方能破局重生。王伟与村民们用双手改写“旱涝两重天”的命运,正是对“解困之道在己不在人”的生动诠释。
曾经的谭套村,是自然馈赠的“矛盾体”。旱季里,龟裂的土地像一张张渴极的嘴,庄稼在烈日下蜷曲枯萎,村民们不得不从数公里外引水灌溉,抽水机轰鸣一季,成本堆高了,收成却总不尽如人意;涝季时,暴涨的河水又化身脱缰的野马,漫过田埂、冲毁作物,一年的辛劳常随浊流付诸东流。地理条件的桎梏、基础设施的薄弱,像两道枷锁,捆住了村庄发展的脚步。彼时若一味抱怨“天公不作美”“条件太恶劣”,等待外部救济,或许旱涝依旧,贫困难脱。
但王伟带领村民选择了另一条路——不等不靠,自己动手。面对旱地缺水,他们没有怨天尤人,而是聚焦“抽水难”的核心症结,从修缮引水渠道、改良抽水设备到优化灌溉流程,一点点啃下“远水难解近渴”的硬骨头。汗水浸润的土地不会说谎,当汩汩清水顺着新修的渠道流进田畴,枯萎的禾苗重新挺起腰杆,村民们终于在旱季里看到了丰收的希望。而面对涝地积水,他们同样没有畏难退缩,深知“河床淤塞是祸根”,便立下“每年清淤两次”的规矩,铁锹挥舞、淤泥装车,一锨锨挖走河道里的“绊脚石”,让河水有了顺畅的出路。当洪水再至时,畅通的河道稳稳接住了汛情,农田里的作物得以在安澜中生长。这一切改变,没有惊天动地的外部援助,没有一蹴而就的神奇方案,靠的是“自己的事自己办”的韧劲。修缮渠道时,村民们轮流上阵,肩扛手抬;清淤河道时,男女老少齐动手,寒冬酷暑不歇。他们用最实在的行动证明:地理条件可以改善,基础设施能够建设,看似无解的困境,只要肯沉下心来想办法、扑下身子干实事,就能找到破解的钥匙。
王伟说他们自己曾让村民致富的道路上,进行了众多的尝试,但因为天气等多方面原因都无一例外的失败了,但王伟表示自己仍不会放弃会一直寻找直到适合谭套村致富的路子,只是需要自己与谭套村村民一起去努力,去奋斗去寻找属于我们自己的道路。谭套村内几乎都是平原,所以几年来谭套村里几乎以农业为主,在这几年之中通过解决旱涝等问题使收成有大幅度提升。
从谭套村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发展成果令人瞩目,其中卫生医疗服务的升级尤为显著。近年来,村里新建标准化卫生所,不仅配备了基础医疗设备,满足日常诊疗需求,还建立起“定期坐诊”机制,邀请镇卫生院医生驻村服务,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医疗支持。
这一举措极大改善了村民就医条件,尤其为老年群体带来便利。以往,村里老人常因基础疾病需长途跋涉前往县城医院,如今在卫生所即可及时获得问诊、取药等基础服务,避免了奔波劳顿,也降低了延误治疗的风险。随着医疗可及性提升,村民健康管理更及时,整体健康水平显著提高。走进卫生所,整洁的诊室、有序的药品架与医护人员热情的服务态度相得益彰,细节处彰显着村庄对民生需求的精准回应。从硬件设施完善到服务机制优化,谭套村以卫生所建设为抓手,将民生关怀落到实处,让公共服务的温暖真正惠及每一位村民。
干裂的土地到丰收的田野,从泛滥的河水到安澜的河道,谭套村的蜕变之路,写满了“自力更生”的答案。这答案启示我们: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坎,发展没有解不了的题,关键在于是否有“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是否有“不等不靠、自己动手”的自觉。解困之道,从来不在他处,而在每一个“我要干”的决心里,在每一双“亲手做”的手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