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薪火

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一路向红,青春解读”红色精神寻访团

  八月的阜阳,暑气蒸腾,却挡不住一群青年学子探寻红色记忆的脚步。8 月 4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的一支三下乡实践队的7名队员走进阜阳博物馆,开展了一场以 “解码红色文物,传承革命精神” 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近距离接触红色文物、聆听背后的革命故事,让队员们深刻感悟阜阳地区的红色历史底蕴,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助力乡村振兴的青春动能。
 
  阜阳博物馆新馆坐落于城南新区,远远望去,其建筑轮廓宛如一艘红色航船,正乘风破浪驶向远方。外立面采用的暗红色石材,在阳光下泛着温润而厚重的光泽,仿佛是历史沉淀下的血色印记。入口处的玻璃幕墙设计成网格状,形似革命年代的铁丝网,既象征着冲破束缚的勇气,又隐喻着红色精神的坚不可摧。
步入馆内,挑高的中庭上方悬挂着 36 盏五角星造型的吊灯,灯光洒下,在地面投射出交错的光影,宛如星星之火汇聚成燎原之势。通往 “红色阜阳” 展厅的走廊墙壁上,镶嵌着 19 块铜质浮雕,生动再现了阜阳地区从建党初期到改革开放的重要革命场景,每一步前行都仿佛在与历史对话。实践队队员陈同学在参观前就对建筑细节格外关注,他在笔记本上写道:“这座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件红色艺术品,每一处设计都在诉说着革命历史,让我们未观文物先感其魂。”
  上午 9 时 30 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队员们正式进入 “红色阜阳” 展厅。展厅以时间为轴,分为 “星火初燃”“烽火岁月”“解放曙光” 三个单元,通过 120 余件文物串联起阜阳地区的红色记忆。在 “星火初燃” 单元,一个巴掌大小的木质印章静静躺在展柜中。这枚 1927 年阜阳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使用的印章,通高 4 厘米,印面呈正方形,边长 2.5 厘米,印文为 “中共阜阳王家坝支部”,边缘因长期使用已有些磨损,木质表面还留有几处磕碰的痕迹。“这枚印章见证了阜阳地区党组织的诞生。” 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崇敬,“当时党员们在秘密状态下开展工作,这枚印章每次使用都伴随着极大的风险。1928 年‘四九’起义失败后,党支部成员为保护它,将其埋在菜窖深处,直到新中国成立才重见天日。”实践队队员张同学凑近展柜,仔细观察着印章上的裂纹:“这道裂纹会不会是埋在地下时被重物压到的?难以想象,就是这样一枚小小的印章,承载着多么厚重的革命使命。”
  转过展柜,一件褪色的粗布棉袄吸引了众人目光。这件属于 1932 年皖北红军游击队队员的御寒衣物,衣长 78 厘米,袖口和领口都打着补丁,棉花从破口处微微露出。最引人注目的是左胸位置,有一个直径约 3 厘米的弹孔,周围的布料呈深褐色,那是岁月无法褪去的血渍印记。“这是队员赵大海在一次突围中留下的。” 讲解员讲述道,“当时他为了掩护战友转移,身中数弹仍坚持战斗,这件棉袄上的弹孔就是其中一处。他牺牲时年仅 21 岁,临终前还紧紧攥着这份没来得及送出的情报。”赵同学轻声说:“从弹孔位置判断,这颗子弹距离心脏非常近,他一定忍受着巨大的痛苦。这种为了信仰不惜牺牲生命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铭记。”在 “烽火岁月” 单元,一组泛黄的战地日记手稿让队员们驻足良久。这是 1947 年阜阳战役期间,解放军战士陈明写下的 17 篇日记,纸张是用粗糙的草纸装订而成,字迹因炮火震动而有些歪斜。其中一篇这样写道:“7 月 5 日,雨。今日急行军八十里,脚磨出了水泡,但想到阜阳百姓盼解放的眼神,便浑身是劲。胜利就在眼前,我们的血不会白流。”“这些日记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字字千钧。” 实践队队长王同学感慨道,“战士们在艰苦的环境下,依然保持着如此坚定的信念,这种精神正是我们当代青年最需要传承的。”
  展柜尽头,一台老式收讯机格外醒目。这台 1948 年用于接收党中央指令的设备,长 45 厘米,宽 30 厘米,高 20 厘米,外壳由铁皮制成,表面布满锈迹,旋钮早已失灵,但机身镌刻的 “为人民服务” 五个字依然清晰。
“当时这台机器是阜阳地区与党中央联系的重要纽带。” 讲解员介绍道,“操作员需要在敌人的信号干扰下捕捉微弱电波,常常通宵工作。有一次为了接收紧急指令,操作员在敌机轰炸时坚持操作,直到完成任务才撤离,机器外壳的凹痕就是当时留下的。”
  中午 12 时,队员们在展厅休息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 “文物对话” 活动。大家选取最触动自己的一件文物,以第一人称讲述“自己” 的故事。“我是那枚王家坝支部的印章,1927 年诞生时,周围都是黑暗……” 蔡同学站起身,模仿着印章的口吻,将大家带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随着他的讲述,不少队员眼中泛起了泪光。
  活动结束后,队员们纷纷制定了后续行动计划。张同学打算在乡村支教中开设 “红色故事会” 课程,将阜阳的革命故事改编成适合儿童的绘本;赵同学计划为乡村红色文化墙绘制壁画,让红色记忆融入乡村景观;王同学则准备调研阜阳红色旅游资源,为乡村制定 “红色 + 生态” 的旅游发展方案。
 
实践队指导老师在总结时说:“这次博物馆研学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红色精神的起点。希望同学们能把在这里汲取的力量,转化为服务乡村的实际行动,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的乡村沃土中生根发芽。”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