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深耕芜湖交通调研

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zzl

深耕芜湖交通调研:从宣州机场到长江三桥,解码城市发展加速度

七月的芜湖,暑气蒸腾却挡不住城市发展的火热势头。2024 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张子乐带着对城市交通建设的浓厚兴趣,踩着盛夏的脚步,于 2025 年 7 月 25 日至 27 日展开了一场为期三天的芜湖交通发展专项调研。这次调研以宣州机场和长江三桥为核心考察点,通过实地走访、文献梳理、问卷发放三重方式,试图揭开这座城市交通建设推动区域发展的神秘面纱。

初抵宣州机场:从钢铁航站楼看空中通道的民生温度

7 月 25 日清晨六点,天刚蒙蒙亮,张子乐就背着装有笔记本、调查问卷和文献资料的双肩包,坐上了前往宣州机场的早班车。车窗外,芜湖的城市轮廓在晨雾中渐渐清晰,道路两旁的绿化带着露水的湿润,让他对即将开始的调研充满期待。
上午八点整,宣州机场的航站楼在朝阳下泛着银灰色的光泽。刚走进航站楼大厅,张子乐就被眼前的景象吸引:值机柜台前旅客有序排队,自助值机设备前几位年轻人正熟练地操作着,广播里传来清晰的航班信息播报,一切都显得井然有序。他先在大厅的咨询台驻足,向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接待他的是机场运营部的李经理。
"我们机场 2022 年正式通航,刚通航那会儿只有 4 条航线,现在你看这个航班信息屏," 李经理指着大厅中央的电子屏,"已经开通了到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 16 个城市的航线,日均起降航班达到 32 架次,春运高峰期能突破 50 架次呢。" 李经理的话语里带着自豪,他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给张子乐看,"这是刚建成时的样子,周边都是荒地,现在你看机场高速连接市区,公交专线也通了 3 条,老百姓出行方便多了。"
在李经理的带领下,张子乐参观了航站楼的各个功能区。在安检通道,他看到工作人员正耐心地指导一位老人将随身物品放入安检筐;在候机区,母婴室里一位妈妈正用着恒温饮水机,旁边的儿童游乐区有几个孩子在家长的看护下玩耍。"这些细节最能体现机场的服务质量," 张子乐在笔记本上写道,"交通建设不只是硬件的堆砌,更要有人性化的温度。"
为了收集更接地气的声音,张子乐在候机区和到达口发放调查问卷。他特意选择了不同年龄段、不同出行目的的旅客。在候机区,他遇到了正要去北京出差的王先生,王先生是芜湖一家汽车零部件企业的业务员,"以前去北京得先坐高铁到南京禄口机场,现在从宣州机场直接飞,早上出发中午就能到客户公司,一天能办完的事不用再住一晚,节省了不少时间和成本。"
在到达口,刚从成都旅游回来的大学生小林和同学正在取行李,她接过问卷笑着说:"暑假回家从成都飞芜湖,机票经常有折扣,比高铁二等座还便宜,而且三个半小时就到了,比坐高铁快 6 个小时呢。" 张子乐注意到,小林的问卷上在 "对机场服务满意度" 一栏打了满分。
中午十二点,气温逐渐升高,张子乐已经发放了 50 份问卷,手心被汗水浸湿,但看着问卷上密密麻麻的答案,他觉得收获满满。在机场的员工食堂简单吃了份工作餐后,他坐在候机区的窗边,整理上午的调研笔记,阳光透过玻璃洒在本子上,那些关于航班时刻、旅客流量、服务评价的数字仿佛活了过来,勾勒出宣州机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成长轨迹。

漫步长江三桥:跨江巨龙背后的两岸协同密码

7 月 26 日清晨,张子乐换了身轻便的运动装,因为他打算步行走完长江三桥。从住处到长江三桥的桥头堡有五公里路程,他特意选择步行,想沿途观察桥两岸的变化。
刚走到桥的引桥处,就看到几位晨练的老人在桥下的广场打太极。"小伙子,来调研三桥啊?" 一位姓陈的大爷主动搭话,"这桥没通的时候,我们从江南到江北走轮渡,遇上大风大雨就停航,现在你看,24 小时通车,骑个电动车十分钟就到对岸了。" 陈大爷的话让张子乐想起查过的资料:长江三桥通车前,芜湖长江上只有一座长江大桥,每天的车流量超过 8 万辆,拥堵是家常便饭,而三桥通车后,分流了近 40% 的车流。
上午九点,张子乐走上长江三桥的步行道。脚下是奔腾的长江水,桥面上车辆川流不息,桥两侧的斜拉索像巨大的琴弦,在风中微微颤动。他走到桥中央的观景台,拿出随身携带的望远镜,江南岸是芜湖的老城区,高楼林立;江北岸则是正在建设的产业园区,塔吊林立,一派繁忙景象。
在桥的管理处,负责人赵工程师接待了他。赵工程师是土生土长的芜湖人,参与了三桥的建设全过程。"这座桥全长约 5.4 公里,主跨 588 米,是长江上首座高低塔双索面斜拉桥,建设时攻克了不少技术难题。" 他指着墙上的施工流程图,"你看这个基础施工,我们用了深水沉井技术,在水下 50 米处作业,光这一项就申请了 3 项国家专利。"
赵工程师给张子乐算了一笔经济账:三桥通车后,从芜湖经济技术开发区到江北产业集中区的车程从原来的 1 小时缩短到 15 分钟,物流企业的运输成本降低了 25%。"现在江北的土地价格比江南低,但以前因为交通不便,企业不愿意去,现在你看,已经有 12 家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江北建厂,都是从江南搬过去的,带动了江北的就业。"
为了了解三桥对两岸居民生活的影响,张子乐在桥的南北两端的社区发放问卷。在江南的滨江社区,他遇到了开杂货店的刘阿姨,"我儿子在江北的工厂上班,以前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要两小时,现在骑摩托车 20 分钟就到,还能回家吃午饭呢。" 在江北的新城社区,刚买了新房的张先生说:"三桥通车后,江北的房价涨了一些,但比江南还是便宜不少,我在江南上班,走三桥通勤很方便,就把家安在这儿了。"
下午五点,夕阳西下,长江三桥的轮廓被镀上一层金色。张子乐坐在桥边的长椅上,看着江面上往来的货船,远处的夕阳与桥的剪影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他翻开笔记本,上午赵工程师的话还清晰地记在上面:"交通是城市的血脉,血脉通了,城市才能活起来。"

文献与问卷的碰撞:数据背后的交通发展逻辑

调研的最后一天,张子乐没有外出,而是在住处整理这两天收集的资料。他先把带回的 150 份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其中有效问卷 142 份。在 "宣州机场对生活影响" 的问题中,87% 的受访者表示 "显著改善了长途出行体验";在 "长江三桥的作用" 选项里,92% 的人认为 "促进了两岸交流"。
他拿出从图书馆借来的《芜湖市交通发展规划(2021-2035)》,里面提到 "构建 ' 一空一水两铁三高速 ' 的综合交通体系",宣州机场和长江三桥正是其中的重要节点。他还找到一份芜湖市统计局的报告,数据显示:宣州机场通航后,2023 年芜湖市航空客运量同比增长 210%,带动旅游业收入增长 35%;长江三桥通车后的两年里,江北产业集中区的工业总产值从 80 亿元增长到 190 亿元,新增就业岗位 1.2 万个。
"这些数据和我实地看到的、听到的完全吻合," 张子乐对着电脑整理调研报告,"交通建设就像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推倒了之后会引发一连串的反应:出行便利了,人才就愿意来;物流通畅了,企业就愿意落户;产业发展了,城市就有了活力。"
他还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问卷 "最期待的下一步交通建设" 选项中,65% 的受访者选择了 "完善机场和高铁站的接驳交通",这让他意识到,交通网络的 "最后一公里" 同样重要。"就像计算机的硬件再好,软件跟不上也不行," 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用专业知识打了个比方,"交通体系也需要 ' 硬件 ' 和' 软件 ' 协同发展。"

调研尾声:交通建设中的城市成长启示

7 月 27 日傍晚,张子乐收拾好行李准备返程。三天的调研让他对芜湖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宣州机场的繁忙航班到长江三桥的车水马龙,从文献里的规划蓝图到问卷上的民生心声,他仿佛看到了这座城市在交通建设的推动下,正迈着稳健的步伐向前奔跑。
在返程的火车上,他写下了调研总结:"宣州机场架起的不只是空中桥梁,更是芜湖与外界交流的纽带;长江三桥连接的不只是江南江北,更是城市发展的过去与未来。交通建设从来不是孤立的工程,它是民生工程、经济工程,更是城市成长的助推器。"
这次调研让张子乐深刻体会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只有与现实相结合,才能焕发出真正的价值。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打算把这次调研的成果整理成数据分析模型,用专业技能进一步挖掘交通数据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他能用自己的知识,为更多城市的交通建设贡献智慧。窗外,芜湖的夜景渐渐远去,但这座城市交通建设的故事,已经深深印在了他的心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