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盐与酒的记忆:在栟茶古镇触摸文化生长的脉络

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南京财经大学

  盐与酒的记忆:在栟茶古镇触摸文化生长的脉络

  8月4日,为传承与发扬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南京财经大学“光影青途”实践团队前往南通栟茶古镇调研,在对传统制盐工艺与古酒文化的深入了解中,我们感受到了历史长河中那些被时间打磨得愈发闪亮的生活智慧。行走在石板路上,我们时常恍惚——那些斑驳的老墙、飘散的酒香、沉甸甸的盘铁,似乎都在无声地诉说着一个关于坚守与变迁的故事。

  图为古镇地标 季佳雨 供图

  站在栟茶盐文化博物馆那口重达1.2吨的清代煎盐盘铁前,我们感受到的不仅是金属的冰冷重量,更是一种文化的厚重。讲解员描述“刮泥淋卤、盘铁煎炼”的工序时,我们的眼前浮现出古代盐工们在烈日下劳作的身影。最让我们惊讶的是,这些看似简单的工序背后,竟蕴含着提升30%产率的智慧。这让我们开始思考:我们今天所推崇的“效率”,古人早已用他们的方式实现了。而我们与古人的区别或许在于,他们将劳动升华为一种艺术,将生存转化为一种文化。

  作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我们在盐税史料前驻足良久。明代的“四柱清册”记账法让我们惊叹不已——这不正是我们现代会计学中“期初余额+本期增加-本期减少=期末余额”的原始版本吗?那些泛黄账册上工整的字迹,分明在诉说着一个关于数字与生活的古老故事。更令我们震撼的是“联保制”和“循环簿”制度中体现的内部控制思想。我们突然意识到,我们今天在课堂上学习的那些看似现代的管理理念,其实早已在这座古镇的盐务管理中萌芽。这让我们对专业有了新的理解:会计不仅是数字的游戏,更是一种文明的传承。那些古代盐吏用毛笔记录的每一笔收支,都是对生活秩序的尊重与维护。

  酒巷的探访是一场嗅觉与记忆的旅行。不足百米的巷子,空气中飘散的酒香却穿越了百年时光。当地老人讲述当年十余家酒坊的盛况时,眼神中闪烁的光芒比任何文字描述都更动人。我们忽然明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真正意义,不在于保存多少实物,而在于延续那种让眼睛发亮的情感连接。一位仍在坚持古法酿酒的老匠人说:“现在的年轻人觉得这活儿又脏又累,可每当我闻到那股熟悉的酒香,就觉得值了。”他的话让我们沉思:在这个追求速成的时代,我们是否已经失去了与事物建立深度连接的耐心?

  古镇的新旧交融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平衡。徐家大院门前玩耍的孩童,大东旅社里喝咖啡的游客,老街上并存的传统手工作坊和文创店铺——这一切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文化生态图。但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忧心的现象:部分老建筑因长期闲置而日渐破败,某些商业开发项目开始显现同质化苗头。一位当地文化工作者的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保护古镇不是把它变成博物馆,而是要让老房子有新生命,让老手艺有新传人。”这让我们想到会计专业常说的“持续经营”概念——文化传承何尝不是一种需要持续经营的事业?

  这次实践让我们对“传统”与“现代”的二元对立产生了怀疑。在栟茶,我们看到的是两者之间流动的边界。古法制盐中的资源利用理念,盐务管理中的会计智慧,酿酒工艺中的匠人精神——这些都不是应该被束之高阁的文物,而是可以融入现代生活的智慧源泉。我们开始理解,真正的文化自信不是对过去的盲目崇拜,而是能够辨别出那些经过岁月洗礼仍具有璀璨光芒的事物,并将它们转化为面向未来的创造力。

  图为团队成员合影 季佳雨 供图

  此次栟茶之行,给了我们一双新的眼睛。我们在会计学的数字背后看到文化的脉络,在现代化的浪潮中辨认出传统的回声。盐与酒,一个来自大海,一个来自土地,它们共同教会我们的,是如何在快速变迁的时代里,保持对文化根脉的感知与敬意。(通讯员:周文静)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