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青年以“青言青语”激活红色基因 创新党史教育赋能新时代发展
安徽青年以“青言青语”激活红色基因 创新党史教育赋能新时代发展
——安徽省“红色故事青年说”系列活动火热开展
2025年7月,安徽省委宣传部、团省委联合启动“红色故事青年说”主题活动,组织全省青年党员、大学生志愿者深入革命遗址、田间地头,用“青年话语”讲述党史故事,让红色基因在江淮大地焕发新活力。活动开展以来,已覆盖全省16个地市,开展宣讲2300余场,直接参与青年超50万人次,相关话题在社交媒体阅读量突破2亿次。
“沉浸式”叙事:让历史细节“活”起来
在芜湖市无为县渡江战役纪念馆,14岁的“小讲解员”李雨桐手持泛黄的船桨模型,向游客讲述“渡江第一船”的故事:“1949年4月20日,14岁的马毛姐和哥哥划着这条小船,在枪林弹雨中往返6趟运送战士。敌人的炮弹打穿了船板,她就用身体堵住漏洞……”李雨桐的讲述结合全息投影技术,重现了当年千帆竞发的壮阔场景,让观众仿佛置身战火纷飞的江面。
这种“青年+科技”的叙事模式,正是安徽创新党史教育的缩影。合肥市依托“延乔路”红色地标,开发AR实景剧本游《觉醒年代·合肥篇》,青年玩家通过手机扫描路牌,即可触发陈延年、陈乔年兄弟的虚拟影像,与历史人物“对话”完成任务。数据显示,该活动上线3个月吸引超10万青年参与,相关短视频在抖音播放量达8000万次。
“在地化”挖掘:让红色资源“热”起来
安徽作为革命老区,拥有丰富的红色资源。活动组织者深入挖掘本地故事,将“大别山精神”“渡江精神”转化为青年听得懂、记得住的语言。
在金寨县革命博物馆,大学生宣讲团自编自演情景剧《一封未寄出的信》。剧中,红军战士王明远在牺牲前写下家书:“娘,等打败反动派,我就回来给您挑水种地……”演员们用方言演绎,让观众潸然泪下。该剧导演、安徽大学学生张明阳说:“我们查阅了30多封红军家书,发现‘挑水’‘种地’这些细节最能体现战士们对家乡的牵挂,也最能引发青年共鸣。”
在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青年志愿者通过“红色剧本杀”《云岭烽火》还原历史场景。参与者扮演新四军战士、当地村民等角色,在解谜过程中理解“军民鱼水情”的深刻内涵。活动负责人介绍,该剧本已迭代至4.0版本,融入了当地老人回忆的“采药智退日军”等真实故事。
“行动化”传承:让信仰力量“燃”起来
安徽青年不仅“讲”故事,更将红色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在蚌埠市“综合查一次”改革中,青年党员组成“红色服务队”,深入企业排查安全隐患,将“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营商环境理念落到实处。今年上半年,该市企业满意度提升至98.6%,相关经验获中央媒体点赞。
在马鞍山市,青年志愿者开展“困有所扶”专项行动,为困难群众建立“需求清单”,对接医疗、教育等资源。安徽工业大学学生王浩说:“陈延年兄弟为理想献身,我们更要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截至目前,该行动已帮扶困难家庭1.2万户,筹集资金超2000万元。
专家点评:红色教育需“守正创新”
安徽省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部主任李教授认为,安徽青年的探索契合了“用党的历史教育人、启迪人、感化人、鼓舞人”的要求。“从‘蘸墨吃粽’到‘半条被子’,党史中的真理力量、人民情怀,需要通过青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安徽的实践证明,只有让红色资源‘活’起来、‘热’起来、‘燃’起来,才能让信仰的种子在青年心中生根发芽。”
目前,安徽省正筹建“红色故事数字资源库”,计划将100个经典故事转化为短视频、互动游戏等产品,打造“永不落幕”的党史课堂。团省委书记表示:“我们将继续推动红色教育与青年发展深度融合,让江淮大地的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凝聚青春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