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暑意渐浓,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与奉献的热忱。近日,淮北师范大学“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7名学生,带着画笔、颜料与满心关怀,走进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艺术墙绘焕新颜”与“温情陪伴暖人心”志愿服务活动。志愿者们以笔墨为媒传递敬意,以行动为桥连接 generations,用青春力量为养老院注入新活力,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实践中绽放光彩。
前期筹备:用匠心规划,让温暖落地
“我们不仅要画好一面墙,更要走进老人们的心里。”实践团队长李想在出发前的动员会上强调。为确保活动精准对接养老院需求,团队早在一个月前就开始筹备:多次与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院长沟通,了解养老院的环境布局、老人构成及实际需求;组织学生围绕“孝亲文化”“时代新风”“岁月记忆”三大主题设计墙绘方案,历经5次修改最终确定12幅草图;同时,针对不同年龄层老人的特点,准备了怀旧歌曲联唱、健康知识宣讲、手工互动等多样化陪伴活动。
7月20日清晨,实践团带着30余桶环保颜料、200余支画笔及精心准备的慰问品,正式开启志愿服务。“看到孩子们朝气蓬勃的样子,就像看到了自家孙辈,心里特别敞亮。”护理院的张奶奶拄着拐杖在门口迎接,脸上的笑容温暖了整个夏日。
墙绘焕彩:以艺术为笔,为岁月留痕
“这边的线条再圆润些,要体现出老两口牵手散步的温馨感。”学生曹天雷正站在3米高的脚手架上,专注地勾勒着《夕阳漫步》的轮廓。此次墙绘覆盖养老院户外活动区的6面围墙,总面积达200平方米,志愿者们分为三组,每天从清晨6点忙碌到傍晚6点,用色彩为灰白的墙面注入生命力。
“孝亲文化”主题墙前,队员吴子越正细致描绘《二十四孝图》中的“亲尝汤药”场景。“画的时候总想起奶奶,她生病时我也这样照顾她。”她坦言,为了让画面更贴近老人的记忆,团队特意查阅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资料,将墙绘中的服饰、场景还原得极具年代感。路过的刘爷爷驻足良久,指着画中“老式自行车”“搪瓷杯”激动地说:“这就是我们年轻时的样子啊!”
“时代新风”主题区里, 一幅幅展现乡村振兴、科技发展的画面格外醒目。“您看这高铁画得多精神!”志愿者曹天雷向85岁的退伍老兵陈爷爷介绍《强国梦》墙绘,陈爷爷曾参与过铁路建设,他握着周雨桐的手讲述起当年“一镐一锹修铁路”的故事,“现在国家发展得这么快,你们年轻人一定要好好干!”这段对话被志愿者记录下来,成为墙绘之外的珍贵收获。
“岁月记忆”板块中, 志愿者们收集了护理院10位老人的老照片,将其绘制成卡通肖像融入画面。当78岁的赵奶奶在墙上看到自己1965年参加工作时的模样,眼眶瞬间湿润:“这张照片早就弄丢了,没想到你们帮我‘找’回来了。”一天时间里,原本斑驳的围墙变成了承载记忆的“时光长廊”,老人们每天搬着小板凳坐在旁边,看志愿者们调色、绘画,偶尔指点一二,仿佛参与一场跨越代际的艺术创作。

温情陪伴:用真心交流,让关爱升温
“李爷爷,您年轻时是做什么工作的呀?”午后的活动室里,志愿者董国宇正陪92岁的李爷爷翻看老相册。除了墙绘工作,团队安排专人与老人结对陪伴,用倾听与互动搭建情感桥梁。
怀旧时光角成为最受欢迎的地方。志愿者们准备的黑胶唱片机里播放着《东方红》《洪湖水浪打浪》等经典老歌,老人们跟着旋律轻轻哼唱,不少人还拉起志愿者的手跳起慢步舞。72岁的王奶奶患有轻度认知障碍,却能完整唱出《南泥湾》,当志愿者问起原因,她笑着说:“这是我和老伴年轻时在工厂合唱的歌,一辈子都忘不了。”了给老人们带来更多的欢乐,团队中的文艺爱好者们还精心准备了一场文艺表演。歌曲、舞蹈、朗诵、小品等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同学们用美妙的歌声、优美的舞姿和精彩的表演,赢得了老人们阵阵热烈的掌声和欢笑声。一首经典老歌《我和我的祖国》,引发了全场的大合唱,老人们和同学们一起挥舞着手中的国旗,用歌声表达着对祖国的热爱和祝福;一段充满活力的舞蹈《青春飞扬》,展现了同学们的青春风采,也让老人们感受到了青春的活力与激情;朗诵节目《岁月》,深情地表达了对老人们的敬意和祝福,让老人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小品《关爱老人》则通过幽默诙谐的表演,呼吁大家关注老年人的生活,关爱身边的老人,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陪伴聊天是最温暖的关怀。同学们分成小组,坐在老人们身边,耐心倾听他们讲述过去的故事。从年轻时的奋斗经历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老人们打开了话匣子,尽情分享着自己的人生阅历。有的老人讲述了自己曾经在工作岗位上的辛勤付出,为国家的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有的老人回忆了自己的爱情故事,相濡以沫的夫妻之情让人感动;还有的老人分享了自己的育儿经验,对子女的深深关爱溢于言表。同学们专注地倾听着,不时与老人们互动,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在交流中,同学们更加深刻地了解了老一辈人的生活和价值观,也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一位老人拉着同学的手说:“好久没有人这么耐心地听我说话了,你们就像我的亲孙子、亲孙女一样,让我心里感到特别温暖。”

健康小课堂上,志愿者们化身“小医生”,为老人测量血压、讲解夏季防暑知识。“张爷爷,您的血压有点高,平时要少盐多醋,每天散步半小时最好。”志愿者吴子越一边记录数据,一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叮嘱注意事项,并为每位老人定制了“健康小贴士”卡片。
手工互动课里,志愿者教老人们制作折纸、编织中国结。“这个孔雀折纸要这样翻折才能开屏。”80岁的周奶奶学得格外认真,她将完成的作品送给志愿者:“留着做个纪念,看到它就想起你们。”一天里,这样的温暖瞬间不断上演:有志愿者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修剪指甲,有同学为视力模糊的老人读报纸,更有人在离别时收到老人偷偷塞来的“糖块”——那是岁月沉淀的温柔。除艺术创作外,团队成员还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敬老服务活动。在"智慧助老"环节,计算机专业的同学耐心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基本功能;在"健康护航"活动中,医学院的学生为老人们测量血压、讲解保健知识;在"记忆留声"项目中,同学们用专业设备录制老人口述的人生故事,制作成有声纪念册。
双向奔赴:让青春成长,让岁月动容
“原来陪伴也是一种学习。”实践团队长李想在日记中写道。志愿服务期间,老人们的人生故事成为最生动的“教材”:89岁的退休教师孙奶奶教志愿者写毛笔字,讲述“三尺讲台守一生”的坚守;68岁的糖尿病患者郑爷爷分享自己与病魔抗争的经历,教会大家“乐观是最好的良药”;退伍老兵陈爷爷的“保家卫国”故事,让在场的00后志愿者红了眼眶。
7月20日下午,墙绘工程全部完成,护理院举行了简单的竣工仪式。王芳院长看着焕然一新的院区,激动地说:“这些画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了老人们的‘精神乐园’。有位常年卧床的老人,现在每天都要让护工推他来看画,这就是最珍贵的礼物。”
离别时,老人们拉着志愿者的手不舍放行。“下次来教我画牡丹好不好?”“放假了一定要再来啊!”张奶奶特意将自己织了半年的毛线拖鞋塞给队员吴子越,“天凉了能穿,别嫌弃。”车窗外,老人们的身影越来越小,志愿者们却在心中种下了牵挂——他们约定,寒假再来看望“爷爷奶奶”,让这场青春与岁月的约定延续下去。
结语:以实践为炬,照亮传承之路
此次三下乡活动,淮北师范大学的志愿者们用艺术点亮老年生活,用陪伴传递人间温情,不仅践行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在实践中深化了对“尊老敬老”传统美德的理解。正如队长李想所说:“三下乡不是一次简单的服务,而是一场双向成长的修行——老人们教会我们珍惜岁月,我们为他们带来青春活力,这种代际传递本身就是最美的传承。”
据悉,淮北师范大学已连续12年组织学生开展养老服务类三下乡活动,累计服务老人超3000人次。未来,学校将继续深化“实践育人”理念,让更多青年在服务社会中书写青春华章,让敬老爱老的暖流在新时代持续涌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