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清晨,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带着颜料、画笔与满腔热忱,走进了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这支习惯与代码、算法打交道的队伍,当天化身为“艺术家”与“陪伴者”,用艺术墙勾勒岁月温情,用多元服务传递青年关怀,在盛夏为老人们送上了一份跨越代际的温暖。七月流火,暑意渐浓,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与奉献的热忱。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近日,淮北师范大学“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的7名学生,走进合肥市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开展了为期一天的“艺术墙绘焕新颜,温情服务暖人心”志愿服务活动。队员们用画笔为养老院增添色彩,用陪伴为老人们送去关怀,让青春的力量在敬老爱老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从代码逻辑到色彩逻辑:计科学子的“跨界”创作。此次“三下乡”活动,淮北师范大学的同学们怀着对老人们的深深敬意和关爱之情,精心筹备每一个环节。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们便与护理院的工作人员深入交流,了解老人们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以及护理院的整体布局和文化氛围,为后续的艺术墙设计和服务活动奠定基础。在交流中,同学们得知老人们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对曾经的生活场景也充满怀念,这为艺术墙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
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的后院墙面,曾是单调的灰白色。为了让这片空间焕发活力,计科院的同学们提前两周便开始“头脑风暴”——不同于编写程序时的严谨逻辑,艺术创作需要更多温度与共情。团队通过前期走访得知,护理院的老人多为合肥本地居民,平均年龄82岁,不少人经历过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岁月,对传统民俗、红色记忆与自然景致有着特殊情结。
活动伊始,团队成员便与护理院的工作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详细了解老人们的兴趣爱好、生活经历以及护理院的整体布局和文化氛围。得知老人们对传统文化情有独钟,且对往昔的生活场景充满怀念后,同学们以此为灵感,开始精心构思艺术墙的设计方案。大家集思广益,从色彩搭配到图案选择,每一个细节都经过反复斟酌,力求通过艺术墙展现出老人们曾经的美好回忆,唤起他们内心深处的温暖情感。
“我们把墙面分成了三个板块,就像写代码时的模块化设计,每个板块都有专属‘功能’。”团队队长李想介绍道。西侧墙面定为“岁月留痕”区,同学们用细腻的笔触还原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合肥街头的生活场景:骑着二八大杠自行车的行人、挂着“为人民服务”标语的供销社、孩子们在巷口跳皮筋的身影……这些画面由团队中擅长素描的同学牵头,参考了老人们提供的旧照片与口述记忆,仅线稿就修改了6版。东侧墙面则聚焦“福寿安康”主题。计科院学子发挥理科生对对称美学的敏感,设计了对称式构图:左侧是衔着灵芝的仙鹤与苍劲的松柏,右侧是绽放的牡丹与衔枝的喜鹊,中间以篆体“寿”字衔接。“调色时我们特意降低了饱和度,就像调试屏幕亮度一样,确保老人看久了眼睛不疲劳。”负责上色的吴子越同学笑着说,她的专业是智能科学与技术,平日处理图像的经验此刻派上了用场。绘制过程中,意外状况如同代码调试时的“bug”不断出现:正午阳光直射导致颜料干得太快,同学们便轮流用遮阳伞为墙面“打伞”;一处墙面因年久不平整出现笔触断层,大家临时调整图案,用藤蔓线条巧妙遮盖。78岁的张奶奶拄着拐杖在旁看了许久,突然指着“供销社”画面说:“这里该加个铁皮饼干盒,我年轻时总去换粮票!”同学们立刻记下建议,当天下午就补画上去,张奶奶见了笑得合不拢嘴。

从算法思维到人文关怀:多元服务里的“技术温度”。除了艺术墙创作,团队还结合专业特色设计了系列服务活动。在护理院大厅,一场别开生面的“智能防骗小课堂”正在进行。刘恒哲同学用PPT演示了老年人常见的电信诈骗案例,他特意将复杂的诈骗流程拆解成“流程图”,像讲解算法步骤一样娓娓道来:“骗子第一步获取信息,就像爬虫抓取数据;第二步情感操控,类似逻辑判断语句;最后诱导转账,就是执行‘错误指令’。”
85岁的刘爷爷曾差点被“冒充孙子借钱”的电话骗走积蓄,听课后他恍然大悟:“原来他们的套路像编好的程序!”赵泽宇还教老人们设置手机“紧急联系人快捷拨号”,就像给手机植入“快捷指令”,只需长按电源键3秒就能呼叫子女或护理员。72岁的周爷爷学得认真,反复练习了5遍后说:“这比我家孙子教的简单,你们讲得像说明书一样清楚!”
手工坊里则上演着“科技与传统”的碰撞。同学们带来了3D打印的简易模型,教老人们用黏土复刻;同时,老人们手把手传授剪纸技艺,76岁的陈奶奶教大家剪“福”字时,特意强调:“折痕要像你们写代码的缩进一样整齐,不然不对称。”当00后学子剪出歪歪扭扭的“福”字,被奶奶笑着“打回重剪”时,大厅里满是欢笑声。
最动人的场景发生在午后的“时光信箱”环节。同学们准备了信纸和信封,邀请老人写下想对年轻时的自己说的话,或对子女的心里话。69岁的王爷爷是退伍军人,他写下:“1968年的小王,你守边疆的3年没白熬,现在国家强大了,你放心吧。”同学们用手机拍下这些文字,帮不会用智能手机的老人发给子女。当一位奶奶收到远在上海的儿子“看到您的信了,下月回家看您”的回复时,紧紧握住同学的手,泪水浸湿了信纸。

从课堂理论到实践成长:青春与夕阳的双向奔赴。傍晚时分,艺术墙的最后一抹色彩落笔,护理院的墙面已如翻开的画卷。老人们牵着同学们的手挨个参观,89岁的马奶奶指着“红色记忆”板块里的五角星图案说:“我年轻时是生产队的记分员,每天都戴着这样的红星徽章。”同学们围坐听她讲起人民公社的故事,仿佛上了一堂生动的历史课。
护理院院长在活动总结时感慨:“这些孩子用年轻人的方式诠释了‘尊老’——不是单纯的照顾,而是平等的交流。他们画的不只是墙,是老人们的青春;讲的不只是防骗,是对晚年生活的守护。”她透露,艺术墙将作为护理院的“文化地标”保留,后续会组织老人定期“参观打卡”。
返程时,李想的笔记本上多了几行字:“写代码追求零错误,服务老人却需要‘容错率’——他们的重复提问、缓慢动作,都是需要耐心回应的‘需求’。”团队成员们约定,国庆假期再来看望老人,届时要带最新开发的“老年友好版”相册小程序,帮老人们整理照片。在活动的最后,同学们还为老人们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礼物,这些礼物虽然并不贵重,但却饱含着同学们对老人们深深的祝福和关爱。老人们接过礼物,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眼中闪烁着感动的泪花。他们纷纷表示,感谢同学们的到来,让他们度过一段难忘而美好的时光。淮北师范大学此次“三下乡”活动,以艺术为纽带,以关爱为桥梁,将青春的活力与温暖传递给每一位老人。通过艺术墙的绘制和丰富多彩的服务活动,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关爱老人的行列中来,用实际行动诠释青春的价值,为构建和谐美好的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
此次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走进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的活动,不仅为老人们的生活带来温暖和欢乐,也让同学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同学们深刻体会到关爱老人的重要意义,更加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一位同学在活动结束后表示:“通过这次活动,我学会倾听和关爱他人,也更加懂得珍惜现在的生活。
夕阳下,艺术墙上的“松柏”与护理院的真实绿树交相辉映,就像两代人在时光里的对话。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的学子们用行动证明:科技的终极意义是服务于人,而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敲出改变世界的代码,更在于用真诚与智慧,为岁月镀上温暖的光泽。这场“三下乡”之行,让代码里的逻辑与夕阳下的温情相遇,碰撞出了最动人的社会答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