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淮北师范大学“三下乡”——以青春画笔绘暖夕阳,用科技温情守护桑榆

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淮北师范大学

   7月20日清晨,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微光暖基层 青春办实事”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带着颜料、画笔与精心准备的物资,走进了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这支以“科技赋能温情,青春守护夕阳”为宗旨的队伍,不仅要用艺术为护理院添彩,更要发挥专业所长,为老人们带来兼具温度与智慧的志愿服务,让这个夏日的清晨充满了青春与岁月碰撞的温暖。
一、初遇:一场跨越代际的“双向奔赴”
活动前期,团队成员做了大量细致的准备工作。他们深入与护理院工作人员沟通交流,了解老人们的兴趣爱好、过往经历以及护理院的整体布局与文化特色。在交流中,同学们得知老人们对传统文化怀有浓厚兴趣,对往昔生活场景也充满怀念,这些宝贵信息为后续艺术墙的设计与服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灵感。
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的庭院里,晨露还未散尽,老人们已在树荫下闲谈纳凉。当身着红色实践队服的同学们扛着画板、提着颜料桶走进大门时,原本宁静的院子瞬间热闹起来。82岁的张奶奶拄着拐杖上前,笑着打量这些朝气蓬勃的年轻人:“这些娃娃看着就精神,是来给我们送欢乐的吧?”一句简单的问候,瞬间拉近了彼此的距离。
护理院院长在接待时介绍,作为合肥市首批“医养结合”示范机构,这里的240余位老人平均年龄85岁,其中半数以上需要长期照护。“老人们不缺吃喝,最盼的是有人陪他们说说话、看看新鲜事。”这番话让同学们更加坚定了要把活动办得既有意义又有温度的决心。
团队负责人李想介绍,出发前团队做了两周的准备:通过线上问卷向护理院了解老人的兴趣偏好,结合计算机专业特色设计了“艺术墙绘+智能助老+温情陪伴”的活动方案。“我们不仅要画好墙,更要走进老人心里。”
二、执笔:用色彩编织岁月的记忆画卷
上午9时,艺术墙绘制正式开始。同学们选定的是护理院主楼外长达30米的空白围墙,这里是老人们每日散步、晒太阳的必经之路。根据前期调研,墙绘主题定为“时光里的温暖”,分为“岁月回响”“四季安康”“智慧晚年”三个篇章。
绘制过程中,尽管烈日炎炎,酷热难耐,但同学们热情高涨,全身心投入创作。他们蹲在墙边,一笔一划认真勾勒线条,仔细涂抹每一块色彩,专注神情令人动容。路过的老人们被同学们的专注与热情吸引,纷纷驻足观看,不时发出由衷赞叹。一位老人感慨道:“这些孩子画得真好,看到他们,就仿佛看到了年轻时候的自己,充满活力与朝气。”在老人们的鼓励下,同学们干劲更足了,经过几天不懈努力,一面面原本单调的墙壁逐渐变得生动起来。艺术墙的绘制工作是此次活动的重点之一。同学们充分发挥各自的专业优势,有的擅长绘画,有的精通设计,大家分工协作,紧密配合。从最初的创意构思、草图绘制,到色彩搭配、细节描绘,每一个步骤都经过了反复的讨论和精心的打磨。在主题选择上,同学们围绕着“美好回忆”“幸福晚年”“和谐自然”等元素展开,力求通过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唤起老人们美好的记忆,为他们的生活增添一抹亮丽的色彩。在绘制过程中,路过的老人们被同学们的热情所吸引,纷纷围拢过来观看。一位精神矍铄的爷爷感慨地说:“看到你们这些孩子这么用心,我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奋斗的样子,真的很感动。”老人们的鼓励和赞许,让同学们备受鼓舞,创作热情更加高涨。经过几天的努力,原本单调的墙壁逐渐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岁月回响”区,擅长数字绘画的周明轩同学先用投影仪将老人们提供的老照片——上世纪60年代的合肥街景、护理院初建时的合影——投射到墙上,再带领队友勾勒轮廓。“您看这张照片里的梧桐树,现在还在院子里呢!”他边画边和围观的老人互动,87岁的王爷爷指着画中年轻时的自己,激动地讲述起1958年参与城市建设的故事,引得同学们围拢倾听,画笔也随着故事节奏变得更加轻快。
“四季安康”区则融入了科技元素:同学们用渐变色模拟四季更替,在花丛中巧妙嵌入“健康码”“智能手环”等符号,寓意科技守护健康。负责调色的张雅琪同学说:“我们查了资料,暖色调能让人心情愉悦,所以特意选了橘红、明黄这些颜色,连颜料都是环保无毒的。”
正午时分,气温升至35℃,同学们的额头上渗满汗珠,T恤被汗水浸透又被晒干。76岁的刘奶奶端来切好的西瓜,坚持要喂给正在梯子上作画的同学:“歇会儿吧,别中暑了。”同学们婉拒了老人的好意,却把这份关怀化作了动力,加快了绘制进度。
傍晚时分,当最后一抹晚霞落在“智慧晚年”区的平板电脑、视频通话等图案上时,整面墙仿佛活了过来。老人们扶着墙缓缓走过,在画中找到自己熟悉的场景:有人指着“老合肥百货大楼”的图案回忆年轻时的约会,有人对着“视频通话”的画面念叨远方的孙子,笑声与感叹声交织成动人的旋律。

三、暖心:科技与温情碰撞的志愿服务
墙绘进行的同时,另一组同学在活动室开展了多样化的服务活动。在“智能助老小课堂”上,队员子越用大字体PPT,教老人们使用智能手机的基础功能。“爷爷您看,长按这个绿色按钮就能视频通话,想孙子了随时能看见。”他手把手教79岁的陈爷爷操作,老人颤巍巍地拨通儿子电话时,眼眶瞬间红了:“多少年没这么清楚地看过他了!”
针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同学们分成5人小组上门探望。在302房间,患有轻度阿尔茨海默症的李奶奶正对着旧相册发呆,同学们陪她一起翻看,听她重复讲述过去的故事。“奶奶您织的毛衣真好看,能教我吗?”女生们的请教让李奶奶来了精神,当即找出针线演示起平针编织,活动室里顿时响起“哒哒”的线绳声。
下午3时,一场“青春夕阳联欢会”准时上演。同学们自编自演的小品《手机里的秘密》,用幽默的方式演绎了老人因不会用健康码而闹的笑话,既逗乐了大家,又普及了智能技术;计科院文艺部的同学改编了老歌《夕阳红》,加入电子琴伴奏,熟悉的旋律让老人们忍不住跟着哼唱;85岁的退伍老兵赵爷爷被气氛感染,起身讲述了自己参加抗美援朝的故事,同学们听得热泪盈眶,集体敬了一个标准的少先队礼。
活动间隙,同学们还为每位老人拍摄了“时光纪念照”。用自带的打印机现场打印出来,配上手写的祝福语,贴在定制的相册里。当91岁的周奶奶收到自己与墙绘的合影时,紧紧攥着照片说:“这是我这几年笑得最开心的一张。”

四、回响:墙绘会褪色,温暖永不消散
傍晚6时,活动接近尾声。同学们站在完成的艺术墙前与老人们合影,夕阳的余晖洒在画面上,也洒在每个人含笑的脸上。护理院院长握着带队老师的手说:“这面墙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了老人们的‘精神乐园’。你们用年轻人的方式,让他们感受到了被需要、被关爱。”
返程的车上,同学们翻看手机里的照片,分享着各自的感动。李想说:“以前觉得学计算机就是敲代码,今天才发现,技术能成为连接代际的桥梁。”吴子越在实践日志里写道:“我们画的是墙,装的是心。老人们的笑容,是这个夏天最珍贵的代码。”夕阳下,艺术墙上的“松柏”与护理院的真实绿树交相辉映,就像两代人在时光里的对话。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的学子们用行动证明:科技的终极意义是服务于人,而青春的价值,不仅在于敲出改变世界的代码,更在于用真诚与智慧,为岁月镀上温暖的光泽。这场“三下乡”之行,让代码里的逻辑与夕阳下的温情相遇,碰撞出了最动人的社会答卷。
据悉,此次活动是淮北师范大学计科院“科技+公益”实践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院已组织500余名学生走进12家养老机构,开发了适老化手机应用3款,开展智能助老培训40余场。正如学院党委书记在总结时所说:“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不仅要懂0和1的逻辑,更要懂人心的温度。三下乡不是终点,而是同学们用专业服务社会的新起点。”
如今,九久夕阳红老年护理院的那面艺术墙前,每天都有老人驻足。墙面上的色彩或许会随时间褪去,但那个七月的午后,青春与岁月交织的温暖,将永远留在每个人的记忆里。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