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河海大学追光支教调研团
或许是上个夏天的记忆实在美好,又或许是早有耳闻的大别山顷刻间离自己那么近,尽管事先犹豫万分,但最终还是选择再一次踏上新的征途。
还记得在去年的个人感悟里,我戏谑称三周的支教生活是我的“毒妇进化史”,而在这次的支教经历中,却似乎是一部“毒妇退化史”。
说来惭愧,这一次的支教我与孩子们的接触少之又少,记住的名字也不多。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即将升入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我们来说易如反掌的加减法,在他那儿确实无从下笔。无法用更科学的方法让他快速掌握知识,我便只能回归到最朴素的画图方法来教会他。一遍又一遍耐心地教着他数数,而他也一遍又一遍认真地学着,虽然过程中的曲折时而会让我有些挫败,但好在他最后还是顺利地学会,成就感便也随之增长。
在我上的第一节课上,我用凶狠的态度换来课堂的安静,随之丧失的,却是孩子们回答问题的积极主动性。说实在的,那一节课之后我的心里是有些沮丧的,课堂的纪律性与学生的积极性从来不是非此即彼,然而我却无法找寻到二者之间微妙的平衡点。第二节课上,我表现地稍微柔和了一些,又或许是有了手工道具的加持,孩子们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
其实我在去年的经历中就清楚地明白,短期支教能为孩子们带来的改变真的微乎其微,可我还是想去做些什么,不为改变,只是想做些什么,仅此而已。
于是,在有关志愿服务的那节课上,我告诉他们,我们这群大哥哥大姐姐就是“志愿者”,不为让他们记住我们,只是想告诉他们志愿服务从来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名词,它真真切切地贯穿在每个人的生活里,无论是志愿者还是被帮助的人。正如我们这群人,在他们童年最寻常的一个暑假早上,来到了这里,一起度过了十多天,寻常的日子便会因此而变得特别。
与孩子们的接触少了,感悟却不少。去年我用三周的时间去体悟何为“支教”,今年我用这两周的时间去体悟何为“三下乡”。
我对于“下乡”最早的记忆大概可以追溯到儿时最爱看的《青铜葵花》,但直到上大学之前,直到亲身参与这项活动之前,我都不明白“三下乡”究竟是什么,更遑论它的意义何在。
但这样两次的支教经历,让我逐渐看到冰山的一角。
追光团队在金寨的足迹从汤店村走到大湾村,从青山镇走到红军广场。倘若你也有幸来到这里,或许你会和我一样,惊讶于在这样一个重山叠嶂的地方,这里的村庄却是如此美丽。然而你是否知晓,这是脱贫攻坚所带来的切实改变。
三下乡的意义在此刻尽显,我相信,在我们来到这里之前,在脱贫攻坚战还未告捷之前,也曾有过这样的队伍来到过这里。脱贫攻坚战已全胜,乡村振兴路仍漫漫,我们的“三下乡”队伍或许无法在短暂的时间里创造出多么伟大的神话,但一批又一批的队伍在岁月的长河里传递着隐形的交接棒,接续着观看一部历史的书写,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
在这段日子里,我时常能够感受到一种温暖的氛围——村里的书记可以记住刚高考完的孩子的分数;村里建了可以让村民进行唱歌、健身等娱乐活动的实践站;每一场村BA开赛,各自村里的人们总会如约而至为自己的村子加油呐喊,更甚者会在场边敲锣打鼓......每次去到镇上,站在大桥上,望着环绕着这座小镇四周的山和静静流淌着的西淠河,总会有种踏实而安逸的宁静感。我想,生活在这里的人无疑是幸福的。
在这里接触到的人也大多都是淳朴善良的。有很多年轻的血液投入进这里的建设中来,大学生村官们的加入让这里更有生机活力。不必歌颂伟大与不易,但我仍为在茅坪村里听着驻村书记讲述岁月史诗时的哽咽而动容,仍然会在听到余静书记聊到基层干部的朴实勤劳时,与她一起潸然。
在高中的作文里,我总会嗤笑那些甘愿困囿于象牙塔中的人,可到了大学以后,我却一直在找寻一座可以让心栖息的乌托邦。而在这两周里,在青山,我找到了一片属于我的桃源。日子随着萦绕山头的云而更迭,时光在蜩蜩的蝉鸣里流逝,夜里的星空在无人察觉地流转;三人“违章行驶”着去找村头的小狗玩;一行人坐着车、绕过蜿蜒的山路,去入乡随俗着给球员呐喊;在最后一天里,去到期盼已久的河中嬉闹泼水......一切都是如此的静谧又悠长。
我总想再说些什么,聊聊这里的山有多绿、水有多清,聊聊在这里与各种人发生的故事,聊聊这里的生活多么闲逸,但却实在不知该如何形容。或许只是词穷,但我想要辩解——因为我已然将所感受到的个中滋味融入我的记忆里,带着它们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