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个人感悟|河海大学“追光”支教团李科含

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河海大学追光支教调研团

  今天是2025年7月25日星期五。现在是北京时间上午十点,离我的支教生活结束已经有三天了,我已经坐在回家的列车上,想写点什么,记录这十天的支教日子。

  半月前,我们一行人揣着对支教生活的憧憬,乘高铁来到大别山腹地的革命老区——安徽省金寨县青山镇汤店村。到站第一天就被狠狠“上了一课”,从车站到村里要坐五十站山路公交,还只能站着。公交司机的车技,也算让我们见识了什么叫“老司机”。一路上大家话不多,五十站的公交,就在有一搭没一搭的闲聊里到了青山镇。

  接我们下车的是青山镇团支部的陶书记。他比其他的书记年轻些,也更懂我们来支教的心意,这十天里给过不少实在的指点。书记先把我们安置在镇政府,从中午待到傍晚。闲聊时他说起青山镇一年一度的村BA,我们运气好,正好赶上了。

  傍晚,汤店村党总支的吴书记来接我们进村。吴书记四十多岁,不高,微胖,看着就亲切。到了村里,他安排我们住民宿,双人标间带独立卫浴,还有空调。比起人们对“支教”的刻板印象,这住宿条件算得上“豪华”了。收拾完行李,吴书记把我们叫到民宿旁的实践站开了个短会,给我们讲汤店村的环境——四面环山,西淠河绕村而过,那是排洪的河道,他特意叮嘱,不许我们私自下河。

  第二天开营。村里没有学校,更别提教室,孩子们上课得用村部的会议室。村部离民宿不过两三百步路,我们还是起了大早,在“教室”里等着孩子们。没多久,学生们到齐了,人不多,一到六年级都有,零零散散二十来个。开营仪式一结束,支教就算正式开始了。

  这里的孩子好像都不认生,刚认识就能玩到一块儿去,课间总缠着要你陪他们闹。孩子们是真招人疼:东扬怯生生的,却总鼓足勇气凑过来说话;梓慕整天乐呵呵,就爱被人举高高;淼淼总围着你转,喜欢黏在身上;还有三年级就琢磨二元一次方程的小学霸高昶……和他们待着,好像所有烦心事都能忘干净,只剩下最纯粹的快乐。

  除了孩子,老师们每天最盼的就是一日三餐了。早饭的豆浆油条、米粥包子、面条馒头,午饭晚饭的土豆丝、炒蒜苔、豆角炒肉、土豆炒肉、红烧鲤鱼……没一样不让人夸。我是北方人,头回吃炒苋菜和炒茭瓜,味道竟挺不错。对了,村BA也不能不提,汤店村的球队真争气,一路打到半决赛,最后拿了季军。“小壮”“闪电哥”“眼镜哥”,队里每个人都成了村里的明星,我们每次去看比赛,都像粉丝追线下活动似的激动。

  不知不觉就到了结营仪式,现在回想,时间过得是真快。那天孩子们抢着和我们合影,有的还带来了礼物——不算精致,但肯定是他们心里弥足珍贵的东西。仪式一结束,孩子们陆续走了,看着空荡荡的会议室,心里忽然空落落的,鼻子也有点酸,这时候,好像理性真的无法战胜感性了。

  离开前最后一个傍晚,我们总算有机会去了村旁的河边。河水最深的地方也就五六十公分,水里有鱼虾,水面上游着鹅鸭,是个玩水的好地方。本来只想踩踩水、摸几条小鱼,可小朋友们一加入,场面就热闹起来,踩水变成了打水仗。我们也顾不上衣服湿不湿,跟着疯玩。直到天黑,孩子们被家长叫回家,这场“战争”才停下。倒是多亏了这场疯闹,让我们暂时忘了要分别的愁绪,给这段日子画了个轻快的句号。

  人们说,“三下乡”是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是把根扎在中国的土地上。可在我心里,它更像一场双向的温暖——我们和这里的人、这里的故事,互相给了对方一点光。

  对了,我们支教团叫“追光”。这故事开始于两个灵魂撞出的那点火花,要说结束……我想,它不会结束的。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