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河海大学追光支教调研团
十二天的时光在蝉鸣声里悄然溜走,回望那片被青山环抱的村落,才惊觉这场始于育人初心的支教之旅,最终成了我与这片革命热土的双向奔赴。
美术手工课的讲台前,我曾担心"故宫飞檐""马头墙"这些词汇对孩子们太过遥远。可当我拿起超轻黏土,示范如何用指尖捏出翘角的弧度,如何用牙签固定瓦片的层次时,孩子们求知若渴的眼睛亮的像山间夜晚的星星。那些形态稚拙却棱角分明的作品晾在窗台上,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让我忽然懂得:教育从不是单向的灌输,而是用耐心等待一颗种子,按照自己的节奏破土而出。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课的课堂上,我准备的课件里本有诸多专业术语,可当孩子们指着窗外的树林说"不能砍太多,留着给小鸟做家",举着捡到的塑料袋讨论"塑料如何重复利用"时,我明白小小的绿色种子已经播撒在他们心田。汤店村的晨雾、稻田里的蛙鸣、山坡上的果林,早已给他们上了最生动的生态课。原来乡村的孩子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解,比任何课本都来得真切——那是祖辈传下的"不违农时"的智慧,是对脚下土地最朴素的敬畏。
暮色中的村部篮球场,是我见过最动人的赛场。村民们搬来板凳当看台,孩子们围着场地跑成一圈。这场自发组织的"村BA",没有胜负输赢,只有把日子过成歌的热忱。乡村的生命力从不在高楼大厦,而在这些热气腾腾的人间烟火里。在茅坪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讲解员指着"勿忘国耻"的纪念碑说:"金寨每五个人里,就有一个是烈士后代。"站在这片浸染过热血的土地上,再看田埂上劳作的村民、教室里读书的孩子,忽然懂得"乡村振兴"四个字的分量——它不仅是让日子过好,更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走进金寨革命博物馆,仿佛踏入了那段烽火连天的岁月。在洪学智将军的展区,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一件件珍贵的实物,串联起他波澜壮阔的一生。从少年投身革命,在枪林弹雨中奋勇冲杀,到抗美援朝战场上运筹帷幄,为后勤保障立下赫赫战功,再到和平年代依然心系国家和人民,他始终坚守着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洪学智将军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担当与奉献,这让我更加坚定了在未来的道路上,要勇于面对挑战,为社会贡献自己力量的决心。沿着习近平总书记的足迹走访大湾村,我的内心同样受到了强烈的触动。在与第一书记余静的交谈中,我详细了解到她十年间带领大湾村脱贫致富的故事。刚到大湾村时,这里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很多村民生活困难。余静没有被眼前的困境吓倒,她深入村民家中,了解大家的需求和想法,积极寻找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她带领村民种植茶叶、发展乡村旅游,一步步改变着大湾村的面貌。她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基层工作或许充满艰辛,但只要心中装着人民,脚踏实地去干,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一定能带领群众走向美好的生活。
十二天的支教,我以为自己是来给予的,到头来却收获了最丰盛的馈赠:孩子们教会我纯粹的热爱,村民们教会我踏实的坚守,这片土地教会我何为责任。或许支教的意义,从来不是改变什么,而是让我们在彼此的生命里,都留下一束光。而这束光,终将照亮我们各自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