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6 关注:
来源:河海大学追光支教调研团
高铁启动,城市沉闷的冷气送走了一群心系乡村的人,景色穿梭,七月的山风裹着自然的气息热情相迎,我们支教团把十二天的光阴种进了金寨。从7月10日大别山的初见,到7月22日难以割舍的离别,这段被蝉鸣与笑声填满的日子,让我对支教的意义有了更深刻的认知。我们带着精心设计的课程走进乡村,最终也被这片土地的阳光与雨露洗涤了心灵。
在到达汤店村之前,准备特色课程时,我们安排得满满当当:各种特色课程,各种教案材料。可真正站在教室前才发现,这里的孩子更需要的是一步步的引导和俯下身的倾听。设身处地,他们更需要平时课业的帮助和思想观念的种植,于是我们及时修改课程,安排得更人性化,真正落地生根。
我负责的第一节课是“指尖非遗,千年剪影工坊”,带领孩子们了解剪纸这项非遗技术,也自己动手合作剪出自己的福字与金鱼作品。他们的剪法很稚嫩,但每一张脸上都显露着认真,在无形中进行文化的传承。"祖国旗帜在我心"课程里,我带孩子们记住了国旗、党旗、军旗、团旗和队旗这些重要旗帜,了解旗帜背后的故事,用彩纸制作迷你国旗。每一次介绍代表中国共产党的五角星,一遍遍加深了永远跟党走的团结意识,这正是思政课落实的意义所在:比起教知识,更要播撒认同的种子。在红色诗朗诵课上,《红色脊梁》的自豪与激昂,从孩子们奶声奶气的吟诵中迸发出来,竟有了穿透时空的力量——原来红色基因的传承,从不需要刻意说教,只需要让他们自己去听历史的回响。每一节课总会发生一些小插曲,与预演备课的进程不同,往往一节课许多环节需要几个老师一起上,不过在随机应变的调整后,也取得了圆满成功的效果。
在每天的作业辅导中,我发现乡村的孩子其实很纯粹。你蹲下来听他们说话,他们就会把心里话讲给你听;你记住他的名字,他就会在课堂上坐得笔直。第一天的课间,歌星小江同学边唱边跳,直接带动了所有人放声欢笑;每天都给一年级的梓木辅导作业,常常为她的天马行空感到惊讶,然后哭笑不得地带她回到题目中去;双麻花辫的萌萌活跃在每个人的镜头下;调皮不等于不聪明,监督他的时候会发现他计算真的又快又对;几个女孩子热衷于在课余时间给我们展示肖像画和喜欢的卡片……每个孩子的个性都独一无二,应该耐心去亲近。这些互动让我懂得,教育的温度,往往藏在这些平等对视的瞬间里。当我们放下"支教者"的预设,才能听见每个孩子生命里的独特声响。
难忘结营的那个下午,孩子们在讲台上大放异彩,歌曲与朗诵的童声击中每个人的心,我们队员之间在对视中是满满的欣慰;难忘挂牌仪式的时刻,建成一个支教基地,传承一份份教育希望;难忘仪式后拍不完的合照,因为这样就可以晚一点说再见;难忘离别的前一晚,我看着背包里孩子们自制的"礼物":用卡纸编的小篮子、用剪刀一笔笔剪出的福、用画笔勾勒的简笔画,这些在城市里或许会被丢弃的物件,此刻却意义非凡。十二天的支教流水般匆匆结束,但那些一起享受过的夕阳、一起欢笑过的瞬间、一起记录下的照片,早已在彼此生命里刻下温暖的印记。
十二天的观察,让我对乡村发展有了超越书本的认知。每天的日常生活,也让我从细腻的视角观察到了乡村振兴的印迹。村里的党群服务中心崭新明亮,一面墙的书架放满了各种农技知识的书;村口的快递代收点里,包裹堆得像小山,老板说现在村民网购很便利;我们参与了茶产业培训会,实地考察了六安茶叶的生长情况;参观红色基地的石碑与浴火重生的百年枫杨,都让我们肃然起敬。我们也跟随习总书记的步伐去了大湾村,见证了山区的崭新面貌。无论是沿途的茶产业园,还是实践站的助农直播设备,乡村发展的期望与行动处处有迹可循,把握新时代的机遇还要以实干兴邦。
离开的后视镜里,村庄渐渐缩小,而某些东西却在心里不断放大——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是对乡村未来的信心,更是对"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这八个字的切身体会。我们带着知识走进乡村,却被乡村的纯粹治愈;我们试图点亮孩子的世界,却在他们的眼眸里,照见了教育最本真的模样。这场十二日的乡村支教,终将成为青春里最珍贵的记忆:追光,从来不是让远方的光照进来,而是让每个身处其中的人,都成为彼此的光。金寨,期待重逢;追光,不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