滁州学院:探寻怀远石榴魅力,青春助力乡村振兴 为深度挖掘怀远石榴产业价值,以青年实践赋能乡村发展,滁州学院“石榴花开,鼓响振兴”实践小队于6月26日至29日开展为期四天的实地调研。五名成员先后走访怀远规划馆、科技馆、石榴园及市民群体,从历史溯源、科技应用、产业现状及民生诉求入手,为怀远石榴产业破局发展收集一线素材。作者署名为(通讯员高芷娴)
追溯历史脉络,解码石榴文化基因
图为小组成员在怀远规划馆看到对花鼓灯的介绍。张紫薇供图

图为对怀远石榴的介绍。庞冰艳供图
6月26日早8:30,实践小组在怀远规划馆开启首日探索。馆内文献资料与多媒体展陈揭示:怀远石榴自唐代成为宫廷贡品,凭借“籽粒饱满、汁甜如蜜”的特质传承1300余年,如今已形成种植、加工、文旅融合的产业雏形。成员们通过明清时期的石榴贸易路线图、现代深加工产品实物展,了解到当地正依托“古运河+石榴”IP打造文旅综合体。“原来石榴不只是农产品,更是串联怀远历史与经济的文化符号。”成员小李在参观石榴种质资源墙时感慨道。
科技赋能实践,触摸农业创新脉搏

图为小组成员在怀远科技馆的合照。庞冰艳供图
6月27日,小组走进怀远科技馆“智慧农业”展区,沉浸式体验科技与石榴产业的融合场景。在土壤墒情监测互动区,成员们通过传感器实时读取模拟果园的氮磷钾含量;在食品加工实验室,低温冻干技术演示让大家直观看到石榴汁保质期从7天延长至6个月的科学原理。最具冲击力的是“数字果园”系统——通过AR设备,成员们“穿越”到虚拟石榴园,观察物联网技术如何实现灌溉、施肥的精准调控。“科技能解决传统种植的很多痛点,比如裂果预警和糖度预判。”组长小张在实践记录中写道。
深耕田间地头,实地勘察产业规模

图为小组成员在怀远石榴种植园前合影。庞冰艳供图
6月28日,小组深入怀远石榴主产区开展田野调查。万亩果园中,种植户李大叔介绍:“现在推广的‘矮化密植’技术让亩产提升30%,但散户种植占比超60%,很难统一管理。”成员们实地丈量发现,部分地块存在植株间距不均、病虫害防治标准不一的问题。在分拣车间,自动化设备虽能按大小分级,但面对“突尼斯软籽”等新品种的糖度检测仍依赖人工。冷链仓储中心的负责人坦言:“预冷处理能延长保鲜期,但全县仅3座大型冷库,偏远果园的石榴仍面临‘抢鲜’难题。”

图为怀远石榴规模化种植的航拍图。来源于百度
倾听商户心声,直面产业发展痛点
图为团队成员在采访。万瑞供图
6月29日中午,小组在城区商业街采访到石榴特产店老板张女士。“我们店开了10年,现在线上卖货太难了——价格透明化后,每斤石榴电商售价仅比批发价高1元,但运费要占30%。”她指着货架上滞销的石榴酒无奈道,“散户种植没规模,深加工原料供应不稳定,想做品牌却连统一包装都难。”调研中,多位市民也反映:“外地朋友总说网购石榴收到时磕坏了”“直播带货看别人做很热闹,但我们根本不懂怎么运营”。小组共收集到关于规模化种植、冷链物流、电商培训等建议60余条,其中“建立产业联盟统一品控”成为高频诉求。
从历史展馆的文化溯源到田间地头的产业诊断,实践小组用四天行程勾勒出怀远石榴产业的发展图谱。据悉,他们将整合调研数据,形成包含《散户联合种植实施方案》《电商物流成本优化建议》《区域品牌共建倡议书》的报告,计划对接当地农业部门。这场以青春视角触碰乡土的实践,正让怀远石榴的振兴之路在青年调研中逐渐明晰——唯有将历史底蕴、科技力量与民生智慧拧成一股绳,方能让“千年石榴”在乡村振兴中结出更甜美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