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耕八皖沃土 云聚红迹铸新篇 合肥市科技馆志愿者以科技之光点亮红色传承
发布时间:2025-08-03 关注:
来源:张冬雪
深耕八皖沃土 云聚红迹铸新篇
合肥市科技馆志愿者以科技之光点亮红色传承
2025年盛夏,合肥市科技馆内涌动着一股特殊的热潮。一群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穿梭于展厅之间,他们既是科技知识的传播者,也是红色基因的传承者。在“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主题实践活动中,这群青年以科技馆为阵地,将科学普及与红色教育深度融合,书写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的创新篇章。
科技为媒:红色教育“活”起来
“小朋友,你知道这个军用水壶上的弹痕是怎么来的吗?”在科技馆“红色科技”展区,志愿者张冬雪手持一件淮海战役文物复制品,向围拢的孩子们讲述背后的故事。这件展品来自蚌埠博物馆“红色印记”主题展,通过3D打印技术复刻后,成为科技馆红色教育的生动教材。
这样的场景在科技馆内随处可见。志愿者们创新设计“科技+红色”双主线讲解模式:在“航天探索”展区,他们结合安徽籍航天英雄邓清明的事迹,引导青少年体验VR太空漫步;在“地震模拟”项目中,通过历史影像资料重现1976年唐山地震时解放军抢险救灾的场景,让参观者在震撼中感受“人民至上”的信念。
“我们不仅要做科技知识的‘二传手’,更要当红色文化的‘摆渡人’。”志愿者介绍,团队历时两个月梳理安徽红色资源,将渡江战役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等20余处红色地标的史料转化为科技馆解说词,并开发“红迹地图”小程序,实现“线上云参观+线下深体验”的联动。
青春接力:志愿服务“深”下去
这支由高校学生组成的志愿者队伍,正以专业化、系统化的服务重塑科技馆生态。每周六清晨,来自淮北师范大学理工科的志愿者化身“科学魔法师”,在“机器人世界”展区通过编程演示,还原淮海战役中“小车推出来的胜利”背后的物理原理。
“以前觉得志愿服务就是维持秩序,现在才明白每个岗位都能创造价值。”一位庐阳中学八年级学生作为“小小讲解员”,在培训中学习了如何用童言童语讲述金寨县“大别山师魂”汪金权的事迹。她的讲解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拼音和注释,只为让更多低龄观众听懂红色故事。
数据印证着改变:自2025年5月活动启动以来,科技馆游客停留时间延长40%,青少年团体预约量增长65%,志愿者服务满意度达99.3%。更令人欣喜的是,32名受志愿者影响的参观者后续注册成为新志愿者,形成“受教—践行—传播”的良性循环。
精神共振:红色基因“传”开来
在科技馆三楼“创新安徽”展厅,一面特殊的“红迹墙”吸引着目光。墙上贴满志愿者收集的“红色家书”:有淮北师范大学实践团在渠沟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抄录的烈士绝笔,有合肥一六八新桥学校少先队员仿写的“给革命先辈的一封信”,还有科技馆老员工捐赠的1970年代手写科普讲稿。
“这些文字跨越时空,却共享着同样的精神密码。”志愿者杨志鹏在整理家书时发现,无论是革命年代的“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还是建设时期的“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核心都是对信仰的坚守。她将这种感悟融入讲解,在“信息革命”展区对比革命时期“地下电台”与现代5G技术,引发观众对“科技报国”的深层思考。
这种精神共振正在产生深远影响。7月28日,12名志愿者跟随“点亮八皖实践团”走进金寨县希望小学,不仅带去科普实验包,更开设“红色故事会”。当孩子们用黏土制作“红军长征”场景时,五年级学生周晓萌说:“以前觉得英雄很远,现在知道他们就在我们身边。”
未来已来:志愿服务新图景
站在科技馆顶层的观景台俯瞰,这座承载着科学梦想与红色记忆的建筑,正因志愿者的努力焕发新生。据合肥市科技馆馆长透露,下一步将推出“红色科技季”品牌活动,联合大别山革命纪念馆开发“红军电台”密码破译、渡江战役帆船模型制作等特色课程,并计划在全省科技馆系统推广“八皖红迹”志愿者联盟。
“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这不仅是活动的主题,更成为新时代青年与历史对话、与时代同行的生动注脚。当科技蓝遇上革命红,当青春志遇见家国情,这场发生在合肥市科技馆的实践,正为文化传承与志愿服务写下充满活力的注解。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