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 合肥市科技馆志愿者的红色科普实践之路

发布时间:2025-08-03 关注:

来源:张冬雪

深耕八皖沃土,云聚红迹铸新篇
合肥市科技馆志愿者的红色科普实践之路
2025年盛夏,合肥市科技馆内人流如织,一场场融合科技与红色文化的沉浸式体验活动正火热开展。在“全息动物园”的虚拟光影中,在“深空探测实验室”的模型前,身着红色马甲的志愿者张冬雪正手持话筒,用生动的语言为观众讲解“两弹一星”精神与安徽科技发展的历史脉络。这位来自淮北师范大学的大学生,以科技馆为阵地,用青春热情书写着“红色基因+科技创新”的实践新篇。

从展厅到课堂:让红色文化“活”起来

作为合肥市科技馆“红迹铸魂”志愿服务队的骨干成员,志愿者的讲解并非照本宣科。在“科技强国”主题展区,她结合展柜中的稳态强磁场实验装置模型,讲述合肥科学岛如何突破技术封锁,建成全球领先的科研平台;在“文房四宝”互动区,她以宣城博物馆的“红色记忆”展厅为延伸,介绍陈毅元帅在皖南事变后于宣城写下《由宣城泛湖东下》的豪迈诗篇,让观众感受到革命精神与地域文化的交融。
“科技馆不仅是科普场所,更是红色教育的‘第二课堂’。”志愿者说。她创新设计“科技+红色”双线讲解模式:在介绍量子通信技术时,融入潘建伟院士团队攻坚克难的故事;在演示VR天文观测时,穿插安徽籍航天员邓清明的航天梦。这种“硬科技+软叙事”的方式,让观众在体验全息投影、虚拟现实等前沿技术的同时,深刻理解“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这一时代命题。

从线下到云端:打造沉浸式红色课堂

面对暑期客流高峰,志愿者带领团队开发了“云游红迹”线上项目。通过直播镜头,她带领网友“走进”邓稼先故居,用3D建模还原“守艺堂”内邓稼先儿时的砚台、古籍,结合故居展柜中的手稿、信件,讲述“两弹元勋”从安庆青砖黛瓦走向戈壁滩的传奇人生。直播中,她特意设置互动环节:“如果穿越到1964年,你会对在罗布泊坚守的邓稼先说什么?”网友的弹幕如潮水般涌来:“致敬隐姓埋名的英雄!”“这才是真正的‘顶流’!”
此外,志愿者还参与策划了“红色科技剧本杀”活动。在“渠沟惨案”主题剧本中,参与者通过解密日军暴行档案、还原朱印灵烈士牺牲场景,在沉浸式体验中铭记历史伤痛。一位参与活动的高中生感慨:“以前觉得历史书上的数字很遥远,但当自己成为‘历史见证者’,才真正懂得和平的珍贵。”

从个体到群体:凝聚青春力量传承红色基因

志愿者的实践,是合肥市“科技+红色”志愿服务的缩影。今年以来,科技馆联合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安徽名人馆等单位,推出“科学家精神巡展”“红色文创工坊”等特色活动。志愿者作为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走访侵华日军渠沟大烧杀遇难同胞纪念地、宣城市博物馆等红色场馆,采集口述史、整理文物档案,将调研成果转化为科普素材。
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青年加入红色科普行列。中国科大博士生李想将量子计算原理与“两弹一星”精神结合,开发出科普课程;安徽大学学生王雨桐设计“红色科技”主题文创,让革命文物“活”进日常生活。正如志愿者在志愿服务日志中所写:“当00后用全息投影讲述红色故事,当AI技术复原历史场景,我们正在用新时代的方式,让红色基因永续传承。”

结语:科技赋能红色教育的新范式

从合肥现代科技馆的核聚变装置模型,到机遇时空X-META全感VR乐园的虚拟天宫;从邓稼先故居的青砖黛瓦,到科技馆内的全息剧场……志愿者的足迹,勾勒出安徽青年以科技赋能红色教育的生动图景。正如合肥市科技馆馆长所言:“当科技创新与红色文化同频共振,我们不仅在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更在塑造有信仰、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在这片承载着“大湖名城”梦想的八皖大地上,张冬雪和她的同伴们正以青春之名,书写着属于这一代人的红色答卷。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