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赋能,筑梦乡村
发布时间:2025-08-03 关注:
来源:江苏科技大学 “青穗兴乡队”成员 吴佳颖
七月的张家港,暑气渐盛,却挡不住青春的脚步。2025年7月3日,江苏科技大学张家港“青穗兴乡队”暑期社会实践团走进当地乡村与社区,以“粮食安全”与“绿色生活”为关键词,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三下乡活动。从粮食讲座里的“一粥一饭来之不易”,到垃圾分类宣传中的“举手之劳护家园”,团队用知识与行动,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第一篇章:一粒米的“成长日记”——粮食安全讲座里的民生课
“大家知道碗里的米饭,要经历多少步才能从田里走到餐桌吗?”在乡村文化礼堂的讲台上,团队成员主讲人的问题刚抛出,台下的孩子们就纷纷举起了手。这场以“珍惜粮食致敬耕耘”为主题的讲座,正从一粒米的“生命旅程”开始,揭开粮食安全的重要意义。讲座现场,团队带来的PPT与宣讲视频成了最生动的教材。视频里,从水稻种子破土而出的稚嫩,到育苗时的精心呵护、插秧时的弯腰劳作,再到灌溉、施肥、除草时的风吹日晒,直至收割时的颗粒归仓、晾晒时的耐心等待、脱壳时的精细加工……每一帧画面都让听众驻足。“原来种一粒米要经过10多道工序!”一位村民感叹道。PPT则进一步拆解了粮食从“田间”到“餐桌”的全过程:收割后的稻谷要经过初选去杂、去石除沙、磁选去土块、比重筛劣等多道加工环节,才能成为商场货架上的合格粮食。除了“识粮”,讲座更直击“惜粮”的紧迫性。当队员展示“2023年全球7.13亿至7.57亿人面临饥饿,每11人中就有1人挨饿”“每年全球浪费13亿吨食物,可养活12.6亿饥饿人口”等数据时,现场陷入沉默。“1946年我国南方大旱导致的饥荒,300万人因缺粮离世”的历史记忆,更让大家读懂“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分量。互动环节里,“猜粮食谜语”“知识抢答赛”点燃了热情。“半截白,半截青,半截长在地面上,半截长在土当中——打一粮食”,孩子们争着喊出“葱”;“世界粮食日是哪一天?”“1981年10月16日!”的回答声此起彼伏。从“五谷中的‘菽’指大豆”到“2024年世界粮食日主题‘粮安天下共建更好生活,共创美好未来’”,知识点在欢笑中扎根。最后,当《悯农》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响起,大家齐声跟读,对“珍惜粮食”的理解早已超越了口号。

第二篇章:一分类的“绿色密码”——社区里的环保实践课
离开乡村文化礼堂,团队转场当地社区,开启垃圾分类宣传活动。“阿姨,这是垃圾分类指南,您看废旧电池属于有害垃圾,要投红色桶哦!”队员们带着精心设计的宣传单,挨家挨户讲解。单子上,“可回收物、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其他垃圾”的分类标准图文并茂,还标注了“剩菜剩饭变肥料”“旧报纸再造纸”等环保小知识,村民们接过单子,看得认真。社区广场上的“垃圾分类实操台”更成了热门打卡点。四个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前,队员们摆放了塑料瓶、菜叶、废灯管、卫生纸等“模拟垃圾”,邀请居民动手分类。“这个矿泉水瓶是可回收物,扔蓝色桶!”大爷一边投放,一边教身旁的孙子;有阿姨纠结“过期药品算什么”,团队成员立刻上前:“过期药品是有害垃圾,会污染土壤和水源,得放红色桶,我们定期会有专业处理哦!”实操中,大家也遇到了“小难题”:“用过的外卖餐盒算其他垃圾还是可回收物?”“沾了油污的纸张还能回收吗?”团队成员们一一解答:“外卖餐盒若干净可回收,沾了油污就归其他垃圾;沾油的纸张无法再利用,属于其他垃圾。”为了加深记忆,团队还准备了“分类口诀”:“玻金塑纸可回收,菜根果皮厨余留,电池灯管有害收,剩下杂物其他投。”活动结束时,社区主任笑着说:“以前大家扔垃圾‘一锅端’,现在听了讲解、动手试过,都说明白多了。这不仅是爱护环境,也是为子孙后代积福啊!”

结语:青春力量,扎根大地
从“一粒米”到“一分类”,一天的活动短暂却扎实。粮食讲座让“节约”扎根于心,垃圾分类让“环保”始于行。正如“青穗兴乡队”队长所说:“三下乡不是走过场,而是让我们用知识唤醒责任,用行动连接城乡。当看到老人把剩饭打包、孩子主动分垃圾时,就懂了‘青春赋能乡村’的意义——我们种下的,是珍惜与守护的种子。”这场实践,是江苏科技大学学子对“乡村振兴”的青春应答:以知促行,以行践知,让每一份努力,都成为滋养大地的力量。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