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扎实推进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用青春力量助力乡村教育发展,在实践期间,青青实践服务团的课程组、宣传组、综合统筹组各司其职又协同合作,在乡村的三尺讲台与生活角落书写着温暖篇章。
课程组:播撒知识种子,守护成长瞬间
课堂上,课程组的老师们精神饱满地向孩子们传授知识,孩子们专注地盯着老师,即便偶有细碎声响,也丝毫不影响课堂的整体秩序,老师们更因这份投入,全然融入教学氛围中。大家深知,这两周的实践或许能在孩子们心中点亮一盏灯,指引他们向往更广阔的世界。
讲解结束后,便到了孩子们的动手时间。所有老师化身助教,围坐在孩子们身边,耐心陪伴他们完成作品。“老师,您能帮我看看吗?”“老师,这个步骤怎么做呀?”面对孩子们稚嫩的提问,老师们从不厌烦,教完一个便立刻转向下一个,还不时叮嘱:“用剪刀要小心哦!”“我来帮你画轮廓吧。”夏日阳光洒在课桌上,却带不走老师们心中的暖意。教育本就是双向奔赴,我们带去知识与梦想的种子,孩子们则回赠以纯粹与坚韧的力量。
晚饭后,老师们会齐聚教室,共同研讨第二天的课程,只为保证教学质量稳定高效。键盘敲击声中,一个个有趣的课件逐渐成型,他们紧盯电脑屏幕,反复调整细节,生怕有丝毫疏漏。备完课后,又马不停蹄地准备教具:提前做好手工课样品、帮孩子们撕好纸条……细致入微的准备,只为让孩子们在第二天的课堂上收获满满。晚上十点,教室的灯才随着备课结束熄灭,而不到十个小时后,灯光又将亮起,老师们用纯粹的初心,让每一节课都成为孩子们成长路上坚实的注脚。
宣传组:定格温暖瞬间,传递实践故事
宣传组作为实践服务团对外沟通的桥梁,意义重大。课堂上,当课程组老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时,宣传组的成员正用手机、相机捕捉着这些精彩瞬间——老师们认真授课的模样、孩子们专注的神情,都被一一定格在镜头里,储存在相机的内存条中。快门声与孩子们画画时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交织,成了课堂上别样的旋律。
下课后,操场边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几个孩子围在宣传组成员身边,分享自己的小秘密,或是好奇地打听外面的世界。夕阳余晖中,大家一起打篮球、做游戏,宣传组则守在一旁,用镜头记录下孩子们运动时的喜悦与奔放。有时,孩子们会围着看相机里的照片,对这个能留住影像的设备充满好奇,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每一次按下快门,都是在乡村的土壤里埋下一颗种子,等待着长出更多双向奔赴的温暖。
夜晚,结束一天的复盘后,宣传组成员会翻看相机里的照片,回忆白天的趣事,随后指尖在键盘上快速跳跃,将这些生动的故事转化为鲜活的文字。没有华丽的辞藻,只把一天天真实的日子娓娓道来,让这些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走出乡村,被更多人看见,让大家知道这里有光在悄然生长。
综合统筹组:保障生活运转,传递日常温暖
清晨六点,当多数人还在梦乡时,综合统筹组的成员已伴着铃声起床,开始准备实践团的早餐。他们并非专业大厨,只是一群满怀热情的青年学子,却能做出一道道充满爱与温暖的早餐——小米南瓜粥、劲道的面条等,每一道都凝聚着心意,让人由衷敬佩。
临近中午和傍晚,他们又会围在案板前切菜,菜刀与案板碰撞的声音混着窗外的蝉鸣,奏响了独特的生活乐章。当饭菜的香味从厨房飘出时,正好赶上老师们送完最后一个孩子回来,他们擦着汗走进厨房,只见碗筷早已摆放整齐,白白胖胖的馒头配上色香味俱全的菜肴,让每个人都吃得鼻尖冒汗,这口热乎饭,是实践生活中最踏实的温暖。
此次实践中,青青实践服务团的每个岗位都坚守着各自的职责,大家怀揣热忱,力求把每件事做好做实。那些披星戴月备课、撰文的夜晚,那些早起准备早餐的清晨,都见证着团队的努力。不同岗位的成员并肩向前,共同奔赴一场名为“希望”的约定。
青青实践服务团
2025年7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