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黄梅戏非遗文化的青春探寻之旅——“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实践纪实
在文化传承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的时代浪潮下,2025年7月5 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一群怀揣着对非遗文化热忱的青年学子,踏上了探寻黄梅戏魅力的征程。“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实践团队,以青春之名,赴一场与黄梅戏的千年之约,在安徽这片孕育了无数文化瑰宝的土地上,用脚步丈量黄梅戏的历史厚度,用科技赋能非遗传承的未来之路。
溯源:于博物馆中触摸黄梅戏的历史脉络
实践的第一站,团队来到了中国黄梅戏博物馆。刚踏入博物馆,古朴典雅的氛围便扑面而来。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团队成员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黄梅戏诞生之初的岁月。
博物馆内,一件件珍贵的文物静静陈列,无声却有力地诉说着黄梅戏的发展历程。从早期黄梅戏艺人使用的简陋戏服,到后来精致华美的行头;从最初粗糙的乐器,到如今音色醇厚的专业器具,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黄梅戏的记忆。团队成员们驻足凝视,仔细聆听着讲解员的介绍,从黄梅戏的起源、发展,到其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大家对黄梅戏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在多媒体展示区,成员们戴上耳机,沉浸在黄梅戏经典唱段的世界中。婉转悠扬的唱腔,如泣如诉的旋律,让大家深深陶醉。通过互动体验项目,成员们还尝试了黄梅戏的简单唱腔和身段表演,亲身感受黄梅戏独特的艺术魅力。这一刻,大家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成为了黄梅戏艺术的参与者,在实践中拉近了与非遗文化的距离。
对话:与黄梅戏大师共话传承与创新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黄梅戏的现状与未来,团队成员们有幸与多位黄梅戏艺术家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在交流会上,艺术家们分享了自己多年来从事黄梅戏表演和传承的心得与感悟。
一位从业数十年的老艺术家深情地回忆道:“黄梅戏是我们安徽的文化瑰宝,它承载着几代人的情感和记忆。在过去,黄梅戏是人们茶余饭后的主要娱乐方式,田间地头、街头巷尾,处处都能听到黄梅戏的歌声。”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娱乐方式日益多元化,黄梅戏面临着观众流失、传承困难等问题。老艺术家们的话语中,流露出对黄梅戏未来的担忧,但同时也充满了对青年一代的期望。
青年艺术家们则从创新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他们认为,黄梅戏要在新时代焕发生机,必须与时俱进,融入现代元素。例如,在剧本创作上,可以结合当下的社会热点和年轻人的审美需求,创作出更具时代感的作品;在表演形式上,可以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优点,丰富黄梅戏的表现手法。同时,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
团队成员们认真倾听着艺术家们的分享,并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和想法。在思想的碰撞中,大家对黄梅戏的传承与创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与黄梅戏的传承相结合,为非遗文化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缅怀:在严凤英纪念馆追思艺术大师
严凤英纪念馆是团队实践的重要一站。踏入纪念馆,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便萦绕在成员们身旁。馆内陈列着大量关于严凤英的珍贵史料,从她早期的演出剧照,到她使用过的戏服、头饰,每一件物品都仿佛在诉说着这位黄梅戏大师的艺术人生。
严凤英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她的表演细腻传神、质朴生动,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她塑造的众多经典角色,如《天仙配》中的七仙女、《女驸马》中的冯素珍等,至今仍被广大观众所熟知和喜爱。通过观看馆内的影像资料,团队成员们再次领略了严凤英精湛的表演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她的唱腔婉转悠扬、韵味十足,每一个音符都仿佛蕴含着无尽的情感;她的身段优美灵动、恰到好处,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在纪念馆的留言簿上,团队成员们纷纷写下了自己的感悟。大家表示,严凤英对黄梅戏的执着追求和卓越贡献,将永远激励着后来者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而努力奋斗。她的艺术精神是黄梅戏的宝贵财富,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和传承。
探索:用科技为黄梅戏传承插上翅膀
在与艺术家们交流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们深刻认识到,科技是推动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此,团队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开展了一系列以科技赋能黄梅戏传承的实践活动。
团队成员们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黄梅戏的经典唱段进行了分析和处理。通过提取唱腔中的旋律、节奏等特征,建立了黄梅戏唱腔数据库。这一数据库不仅可以为黄梅戏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便利,还可以为人工智能生成黄梅戏新作品提供素材。
同时,团队还开发了一款黄梅戏互动学习APP。这款APP集黄梅戏教学、欣赏、交流于一体,用户可以通过APP学习黄梅戏的唱腔、身段等基本技巧,欣赏经典的黄梅戏作品,还可以与其他黄梅戏爱好者进行交流互动。APP还设置了智能评分功能,用户在练习黄梅戏唱段时,系统可以根据用户的演唱情况进行实时评分,帮助用户提高演唱水平。
此外,团队成员们还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打造了一个沉浸式的黄梅戏体验空间。用户戴上VR设备,仿佛置身于黄梅戏的舞台之上,可以近距离观看演员的表演,感受黄梅戏的独特魅力。这一创新的体验方式,为黄梅戏的传播和推广开辟了新的途径。
黄梅戏艺术中心是团队实践的最后一站,也是黄梅戏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阵地。艺术中心外观现代大气,内部设施先进完善,是黄梅戏演出、交流和培训的重要场所。在这里,团队成员们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黄梅戏演出,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让大家再次感受到了黄梅戏的艺术魅力。
通过与艺术中心的工作人员交流,团队成员们了解到,艺术中心不仅承担着黄梅戏的演出任务,还积极开展黄梅戏的普及和推广工作。例如,定期举办黄梅戏培训班,为广大黄梅戏爱好者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开展进校园、进社区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
展望:让黄梅戏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实践团队的成员们收获颇丰。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还将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应用到了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为黄梅戏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实践团队的指导老师表示:“这次实践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尝试,它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黄梅戏,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黄梅戏作为中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和精神追求。在新时代,我们要以创新的思维和科技的力量,推动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让这朵艺术之花在中华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同时,我们也希望更多的青年学子能够加入到非遗文化传承的行列中来,用青春的力量守护文化根脉,让非遗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戏脉智联,梅韵乡传”,这不仅仅是一个实践计划的名称,更是一群青年学子对非遗文化的承诺与担当。相信在他们的努力下,黄梅戏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文:程娣/图:程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