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铸魂育人 金融赋能助绘振兴图景
时间:2025-07-23 23:48:10 关注:
七月流火,暑意渐盛。7月9日至7月14日,重庆工商职业学院会计与金融学院"向党于心,实践于行"实践团的二十余名师生,怀揣着对基层大地的滚烫热忱与对时代使命的坚定担当,奔赴万州、开州两地的街巷阡陌与田间地头,开启了为期5日的"三下乡"社会实践征程。在这场与泥土对话、与群众同行的实践中,师生们以红色精神为灯塔指引方向,将金融专业的智慧火花转化为服务民生的坚实利器。从社区讲堂里的谆谆教诲,到田间地头的俯身倾听;从红色遗址前的肃穆追思,到非遗工坊中的匠心传承,每一处足迹都镌刻着新时代青年与基层同频共振的生动印记,让"担当"二字在与群众掌心相贴的温度里、在心声相融的共鸣中,沉淀为可触可感的实践重量。
金融惠民筑防线推普赋能暖民心
实践团的服务足迹首先印刻在万州区大塘边社区的土地上。在社区活动广场,一场别开生面的金融知识讲座正火热进行。实践团成员以"身边事"为切入点,将抽象的防诈骗原理转化为鲜活的生活案例:"当陌生电话那头传来'恭喜中奖'的喜讯,背后往往藏着'转账验资'的陷阱,这便是典型的电信诈骗套路。"通俗易懂的讲解让居民们频频点头,而家庭理财技巧的分享,则如春雨般浸润人心,让"量入为出""分散投资"等专业概念变得亲切可感。团队陈老师的反诈专题宣讲更是层层深入,从街头诈骗的惯用伎俩到网络诈骗的新型手段,从银行卡盗刷的防范要点到婚姻诈骗的识别技巧,系统梳理了八大类诈骗类型的应对策略,为社区居民筑起一道坚实的"金融防火墙"。
金融服务之外,语言桥梁的搭建同样关乎民生温度。推普工作在润物无声中铺展:志愿者们以经典诗文朗诵为引,通过方言与普通话的趣味对比,让社区居民在笑声中体悟规范用语对于沟通无碍的重要意义。这份关怀在社区养老院里愈发浓厚,志愿者们不仅帮忙打扫房间,更带来了精心准备的合唱《我和我的祖国》、小品《普通话的故事》等节目,老人们眼角的笑意与阵阵掌声,成为对这份心意最温暖的回应。队员们围坐于老人身旁,倾听岁月故事,关切饮食起居,让尊老敬老的传统美德在轻声细语中自然流淌。
随着服务的深入,实践团将目光投向暑期里的孩子们。针对儿童安全与语言教育的双重需求,团队走进托管机构,创新设计"防溺水知识闯关"游戏"憋气模拟溺水体验""救生器材连连看"等环节,让孩子们在趣味互动中把"远离野泳""同伴溺水智慧救援"等安全准则深植于心;普通话教学则通过看图说话时的天马行空、拼音儿歌里的朗朗上口,让标准语的种子在童真世界里悄然发芽。
服务的脚步从社区延伸至乡村。抵达开州区白云村后,实践团与村干部在袅袅茶香中展开深度座谈,细致摸清乡村振兴的"家底"与需求。结合农村实际,团队编撰的《反诈金融知识手册》特意增设方言对照专栏,将"钓鱼网站"译为村民熟悉的"撒网骗钱的网页",让专业知识真正"听得懂、用得上";普通话课堂上,志愿者们手把手教村民操作智能手机时的规范表达:"请问转账金额是多少?""麻烦帮我查下快递物流",一句句耐心示范,助力乡亲们在数字化浪潮中畅行无阻。
红色足迹寻初心精神谱系润青春
在将专业服务播撒向基层的同时,实践团始终以红色精神为指引,在历史的回响中汲取前行力量。万州区西山公园的苍松翠柏间,库里申科烈士墓园庄严肃穆。这座由国务院于2009年3月2日公布的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静静诉说着国际主义战士的英勇事迹。实践团成员伫立墓前,聆听着"为中国抗战事业燃尽生命"的英雄故事,那句"他的战机永远翱翔在长江上空"的深情缅怀,让在场师生眼中泛起泪光,深刻体悟到"舍生取义"的精神重量。
红色足迹在岁月长河中不断延伸。从万州区烈士陵园里擦拭纪念碑的志愿服务,到"九五"惨案纪念馆中凝视历史遗迹的凝重沉思;从开州区刘伯承同志纪念馆里感悟"军神"的传奇人生,到其故居中探寻革命精神的源头活水,每一处红色地标都成为精神传承的生动课堂。在三峡移民博物馆,老照片里"拆家搬迁"的不舍与坚毅、实物展品中"锅碗瓢盆"里的家国情怀、场景复原处"登船离岸"的转身与回望,让成员们沉浸式读懂了三峡移民"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史诗,将"顾全大局、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勇于创新"的移民精神镌刻于心。馆内那面再现下川东人民不屈风骨的展墙,与墙面上象征不屈意志的浪花元素,更让大家明白:精神的传承,恰如江水奔涌,生生不息。
历史的见证者更让红色教育直抵人心。实践团走访的多位革命老兵中,92岁的抗美援朝老兵李爷爷的讲述带着战火硝烟的温度:"当年冰天雪地,一把炒面一把雪,我们照样冲锋陷阵!"这些带着弹痕与勋章的人生叙事,成为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让"初心"二字在青春心中有了更厚重的分量。
非遗传承续文脉专业智慧助发展
红色基因的传承与传统文化的赓续交相辉映,成为实践团服务基层的另一道亮色。在"瑞兽金狮"非遗传习所,传承人一声铿锵指导拉开了体验序幕:"马步如磐石,眼神似星火,狮头方能显灵韵。"随着锣鼓声起,队员们凝神聚力,配合着做出腾跃、摇头、摆尾等动作,汗水浸湿衣衫却乐在其中。这场非遗体验不仅是技艺的学习,更是对"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团队协作精神的深刻体悟,让传统文化在青春的演绎中焕发新彩。
文化传承之外,专业智慧持续为地方发展注入动能。在开州故城的青砖黛瓦间,实践团发挥金融专长,为当地商户分析经营数据、提供"降低库存周转天数""优化采购渠道成本"等针对性建议,当好"金融参谋";同时在景区广场设立调研点,秉持"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系统收集红色文旅发展中的"流量转化""业态创新"瓶颈,以及语言规范推广中的"方言保护与普适性平衡"等问题,为当地发展提供第一手决策参考。
征程虽短,余韵悠长。实践团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系统梳理反诈案例库、文旅数据库等珍贵素材,把金融服务、推普助农等实践成果细化为可落地、能见效的"乡村服务清单"。通过"实践—反馈—优化"的长效机制,持续追踪基层需求变化,让青春力量真正扎根乡村土壤,融入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为基层发展注入绵绵不绝的青春动能。
作者:薛惠云 来源:大学生之声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