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汉兵马俑的历史文化内涵,推动汉代文明的保护与传播,2025年6月29日至6月30日,淮北师范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俑见汉风"社会实践团队赴江苏省徐州市汉兵马俑博物馆,开展为期2天的文化调研活动。这支由8名本科生组成的跨学科团队,在孟薇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文献考据+田野调查+数据建模"的创新模式,深度挖掘汉代兵马俑的历史文化价值。
在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时代语境下,团队紧扣《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中 “让文物活起来” 的政策导向,针对汉兵马俑历史文化内涵挖掘碎片化、传播形式单一化的问题,提前构建系统调研体系。
“俑见汉风”团队负责人闫青春同学介绍:"我们整合了信息安全、大数据等专业优势,设计包含六大维度的《汉兵马俑文化认知调查问卷》,系统分析公众对汉代军事制度、陶俑工艺等认知现状。"调研期间,团队累计访谈博物馆专家12人次,回收有效问卷300余份,采集影像素材10GB,为汉代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奠定基础。

图一为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安丽娜供图
实地调研,才能三维联动,探寻到汉俑的魅力;沉浸观展,才能更好的触摸历史脉络
。在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团队成员系统参观了汉兵马俑坑遗址及配套展厅。从排列整齐的步兵俑、骑兵俑,到神态各异的官吏俑、乐舞俑,成员们详细记录陶俑的服饰纹样、兵器形制与阵型布局,直观感受汉代军事编制与社会等级制度。“这些陶俑虽历经两千余年,仍能从细节中窥见汉代工匠的精湛技艺。”团队成员吴怡铭在参观笔记中写道。

图二为汉兵马俑坑文化地层的介绍,邵帅程供图
“俑见汉风”团队还对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挖掘汉兵马俑的文化肌理。团队通过与博物馆考古部主任进行座谈,重点了解了汉兵马俑的发掘历程、陶土来源与烧制工艺。据介绍,徐州汉兵马俑采用模塑结合、分段烧制的技法,部分陶俑面部细节为手工雕琢,展现出 “千人千面” 的艺术特点。此外,专家还解析了陶俑阵型与汉代诸侯国军事防御体系的关联,为团队研究提供新视角。

图三为专家所讲解的原砖瓦厂取土坑痕迹,程颜供图
为了了解大众对汉兵马俑的认知,在博物馆内外,团队成员向不同年龄段参观者发放问卷。数据显示,83% 的受访者知晓汉兵马俑的考古价值,但仅 31% 能准确描述其与秦兵马俑的差异。针对这一认知断层,团队计划在后续宣传中强化 “地域特色” 与 “时代对比” 两个维度。
调研期间,团队同步推进成果转化工作。媒体宣传组的程颜、吴怡铭同学拍摄了100余张现场照片;材料整理组的邵帅程认真将访谈实录与文献资料汇编成册,为后续调研报告撰写积累素材。。
此次调研不仅填补了团队对汉兵马俑工艺细节与历史语境的认知空白,更为文化传播提供新思路。“以青春之力,传汉风文脉”,“俑见汉风”团队计划通过两项举措扩大影响:撰写 3 篇深度新闻稿投递至校园媒体及地方文化平台;在淮北师范大学校园内举办 “汉俑文化进校园” 主题报告,让更多学子感受汉代文明的魅力。
“保护文化遗产不是终点,而是传承的起点。” 团队负责人闫青春表示,后续将持续深化调研成果,探索 “数字化 + 文化传播” 的创新路径,让千年汉俑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