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感受徽州文化独特魅力,巢湖学院徽韵传承.与爱同行实践团于7月3日前往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通过参观展品、聆听讲解,近距离感受徽州文化的深厚底蕴。
图为实践团在安徽徽州历史博物馆前合影
在博物馆大厅,讲解员首先为大家讲述“一府六县”巨型浮铜雕图,在其上方雕有整个“一府六县”的标志性建筑:有“徽派木雕艺术博物馆”之称的绩溪龙川胡氏宗祠,同时也是胡锦涛主席的故乡,在其下方是被誉为“江南都江堰”的千年古坝歙县渔梁坝,始建于南宋的16孔石拱桥太平桥,以及全国唯一现存八角牌坊——有“东方凯旋门”之称的许国石坊等,每一处建筑都承载着徽派工艺的精髓与历史记忆,展现了徽州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悠久历史。
图为讲解员为成员们讲解“一府六县”巨型浮铜雕图
徽州雕塑名人墙陈列着20位先辈。其中属于徽州府本土人士且具有代表性的有:清代著名经济学家、财政专家王茂荫,被赞为“世界的资本论,中国的王茂荫”,其经济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新安画派开辟创始人渐江,作为史上唯一僧人画师,为中国绘画史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新文化运动领袖胡适先生;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的陶行知先生;中国近现代山水国画大师黄宾虹,有“南黄北齐”之称。这些名人的事迹与成就,彰显了徽州文化深厚的底蕴和强大的生命力。
图为雕塑名人墙
在展厅的地面上刻有一幅徽州水路路程图。实践团沿着东海方向逆流而上。整个水路图东起建德、上至新安江,被划分为三大板块:钱塘江、富春江和新安江。同时,因为新安江横跨两地流域境内,也被称为“一江遇两水”。
走进“徽字厅”,该厅命名源于“徽”字蕴含的山水与人文交融之意,脚下徽州水系模型、顶部山脉景观与两侧人文铜浮雕,共同诠释了这一理念。此处亦是古徽州“一府六县”核心——徽州府所在地。
不同历史时期的文物,则是徽州文明演进的“活化石”。成员们于“遥忆徽州”学习新石器时代和商周时期的徽州。大家观摩歙县新州遗址出土的石器原件和完整的遗址图,了解到该遗址与杭州良渚遗址一脉相承;西周青铜甗分两部分,甑可蒸、鬲可煮,功能与现代蒸锅异曲同工,展现了古人的生活智慧;汉代陶投壶则揭示了古人的礼仪活动及其为提高命中率采用的巧妙方法,通过加矮脚桌、放红豆等。通过参观学习,大家深深感受到古人的智慧与娱乐精神。
图为西周青铜甗
“徽州无土著,皆为南迁而来”,讲解员特别指出,徽州原住民均源自历史上三次大规模南迁──西晋八王之乱、唐安史之乱、两宋靖康之变,史称“衣冠南渡”。在其带领下,成员们借助现代技术认真观看当时的迁徙场景。位于今屯溪的黄墩村,作为关键的移民中转站,被誉为“徽州版诺亚方舟”;同时因为是程颐程颢、朱熹祖先祖籍所在,也被称为徽州“程朱理学发源地”,这些都展现了文化融合的强大生命力。
“寻根徽州”则重点展现宋元时期徽州风貌,与徽商鼎盛期相呼应。成员们首先欣赏了宋代瓷器:河南登封窑的珍珠地刻花瓷枕与江西吉州窑的绿釉蕉叶纹瓷枕。讲解员介绍,这类瓷枕兼具纳凉助眠与保持女性发型的功能,其较高的造型更暗含“高枕无忧”的美好寓意。从元代魂瓶与宋代陶俑上,大家知晓古代丧葬习俗。该板块的焦点则是珍贵的元代蓝釉爵杯。讲解员说到:“元代蓝釉爵杯作为镇馆之宝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非常稀有,全国仅存两件;二是将中国蓝釉烧制技术史向前推进了重要一步”,其惊艳的釉色与精湛工艺,更是体现出古代工匠的创造力。
图为徽州历史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元代蓝釉爵杯
徽州文化的魅力与多元还体现在诸多细节方面,如徽派“三雕”的独特技术、紫阳书院的理学传承以及休宁“中国状元之乡”的美誉。
图为成员们学习徽州“三雕”
此次实践活动,成员们在行走中触摸历史,在聆听中感悟文化。大家深切认识到,徽州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智慧与价值。未来,实践团队将继续深耕细作,让古韵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
供图 王媛 黄沁瑞 李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