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当黄梅戏邂逅人工智能:大学生团队

时间:2025-07-21 21:58:40 关注:

当黄梅戏邂逅人工智能:大学生团队 当黄梅戏邂逅人工智能:大学生团队的非遗传承新探索 近日,一支由六名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科技创新的热情,深入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严凤英纪念馆以及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开展了“戏脉智联·梅韵乡传——非遗戏曲智能化实践计划”活动。他们通过实地参观、亲身体验和深入交流,探索人工智能与黄梅戏非遗融合的新路径,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注入青春力量。 黄梅戏博物馆:科技为古老艺术添彩 实践团队的第一站是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一踏入博物馆,浓浓的历史气息便扑面而来,精美的戏服、造型各异的头饰、珍贵的剧本手稿等文物,无声地诉说着黄梅戏的发展历程。  在众多展示中,人工智能元素成为一大亮点。AI导览机器人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它就像一位知识渊博又热情的导游,带领大家穿梭于各个展厅。当队员们驻足在一套华丽的凤冠霞帔前时,机器人详细介绍道:“这套凤冠霞帔通常是黄梅戏中女主角在重要场合所穿戴的服饰,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每一个装饰都有独特的寓意。”不仅如此,队员们还能通过语音与机器人互动,询问关于黄梅戏的各种问题,从唱腔特点到表演形式,机器人都能对答如流。  除了AI导览机器人,博物馆还运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让队员们获得了沉浸式的观展体验。戴上VR设备,队员们仿佛置身于黄梅戏的经典舞台场景之中,看着演员们在眼前唱念做打,感受着黄梅戏的独特魅力。而通过AR扫描展品,手机屏幕上则会出现关于展品的更多信息和动态展示,让静态的文物“活”了起来。“以前觉得博物馆里的展品都有些遥远,现在有了这些科技手段,黄梅戏一下子变得生动有趣,感觉自己离它更近了。” 严凤英纪念馆:致敬经典,传承精神 离开博物馆,团队来到了严凤英纪念馆。严凤英是黄梅戏发展史上的一位传奇人物,她的表演风格和艺术成就对黄梅戏的推广和传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纪念馆内,队员们通过珍贵的照片、影像资料和实物展品,深入了解了严凤英的艺术生涯。从她艰苦的学艺经历,到塑造的一个个经典黄梅戏角色,严凤英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打动了每一个人。 为了更好地传承严凤英的艺术精神,团队尝试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进行创新展示。他们与纪念馆工作人员合作,利用AI算法对严凤英的经典唱段进行修复和优化,让那些略显陈旧的录音重新焕发出清晰动人的声音。同时,团队还制作了严凤英经典角色的虚拟形象,通过全息投影技术,让这些虚拟角色在纪念馆内“复活”,再现严凤英当年的舞台风采。一位参观纪念馆的小朋友看到虚拟的严凤英后,兴奋地说:“原来黄梅戏这么有趣,我以后也要学唱黄梅戏!” 黄梅戏艺术中心:科技与艺术的碰撞 夜幕降临,团队来到了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艺术中心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璀璨夺目,仿佛在诉说着黄梅戏的辉煌与魅力。 在艺术中心,团队观看了一场精彩的黄梅戏演出。演员们精湛的表演和优美的唱腔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而在后台,队员们发现了人工智能在黄梅戏演出中的应用。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他们利用AI技术进行舞台灯光和音效的智能调控,根据剧情和演员的表演实时调整灯光色彩、亮度和音效,为观众营造出更加身临其境的观演体验。 此外,团队还与艺术中心的创作人员进行了交流。队员们提出了利用人工智能辅助黄梅戏剧本创作的想法,比如通过分析大量经典黄梅戏剧本的剧情结构、人物塑造和唱词风格,利用AI算法生成新的剧本创意,为黄梅戏的创作注入新的灵感。创作人员对这一想法表示了浓厚的兴趣,并希望能与团队进一步合作,探索人工智能在黄梅戏创作领域的更多可能性。 经过几天的参观实践,团队收获颇丰。他们不仅对黄梅戏的历史、文化和艺术魅力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探索出了许多人工智能与黄梅戏非遗融合的创新点。 在未来的日子里,这支大学生团队将继续探索人工智能与黄梅戏非遗融合的道路,用青春和智慧为黄梅戏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让黄梅戏这朵艺术奇葩在科技的滋养下绽放得更加绚丽多彩,让黄梅戏的悠扬旋律传遍大街小巷,走进更多人的心中。

作者:周瑞杰 来源:周瑞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