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安庆黄梅戏非遗实践:大学生团队智

时间:2025-07-21 21:29:24 关注:

安庆黄梅戏非遗实践:大学生团队智 安庆黄梅戏非遗实践:大学生团队智联梅韵乡传 在这个热情似火的季节,一群充满朝气的大学生踏上了安庆这片充满黄梅戏韵味的土地,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探索之旅。六名大学生组成的实践团队,怀揣着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对科技赋能非遗的好奇,深入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安庆黄梅戏研究院、严凤英纪念馆,让黄梅戏非遗与人工智能来了一场奇妙“相遇” 。 初入黄梅戏博物馆:历史与科技的初遇 团队的第一站是安庆市黄梅戏博物馆。刚踏入博物馆,古色古香的氛围便扑面而来,而其中融入的人工智能元素,又为这份古老增添了几分现代的灵动。 在博物馆内,一台萌萌的AI导览机器人成为了大家的“导游”。它就像一个知识渊博的小助手,能准确无误地讲解每一件展品背后的故事。从黄梅戏起源时的民间小调,到如今成为国家级非遗的辉煌历程,机器人用生动的语言娓娓道来。团队成员们围着机器人,听它讲述黄梅戏先辈们的创作故事,好奇地向它提问,机器人也都一一 “应答如流” ,这让大家对黄梅戏的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博物馆里还陈列着许多珍贵的黄梅戏文物,像那些绣工精美的戏服、造型别致的头饰,静静躺在展柜里,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舞台上的精彩。而通过AI技术,这些文物也 “活” 了起来。团队成员用手机扫描展品,就能看到虚拟还原的黄梅戏表演场景,演员们穿着对应的戏服,唱着经典唱段,仿佛穿越时空,把大家带回了黄梅戏最兴盛的年代。大家一边惊叹于科技的神奇,一边沉浸在黄梅戏的艺术魅力中,感受着这份非遗文化的深厚底蕴。 探访黄梅戏艺术中心:传统技艺与创新思维的碰撞

  离开博物馆,团队来到了安庆黄梅戏艺术中心。在这里,他们近距离接触到了黄梅戏的传统技艺,也碰撞出了创新的火花。 艺术中心的排练厅里,黄梅戏演员们正在认真排练。那婉转的唱腔、优美的身段,让大学生们看得如痴如醉。随后,演员们还热情地邀请大家上台,手把手教他们黄梅戏的基本动作和唱腔。一开始,大家的动作生疏又笨拙,唱腔也不够圆润,但在演员们的耐心指导下,渐渐有了模样。“原来黄梅戏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都有这么多讲究,这背后是演员们无数次的练习和传承的坚守。” 在与艺术中心专家交流的座谈会上,大学生们提出了用人工智能助力黄梅戏传承的想法。比如利用AI技术开发黄梅戏教学APP,让更多人可以在线学习黄梅戏;或者用AI合成技术,还原一些经典黄梅戏片段中已故艺术家的表演,让他们的艺术风采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专家们听了这些想法,纷纷点头称赞,鼓励大家大胆尝试,让科技成为黄梅戏传承的新动力。这场交流,让传统的黄梅戏技艺与年轻的创新思维相互交融,为黄梅戏的未来发展描绘了新的可能。 瞻仰严凤英纪念馆:精神传承与科技赋能的融合 严凤英纪念馆里,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大师的精神感染着每一个人。在这里,团队成员们了解到严凤英为黄梅戏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她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热爱,深深打动了大家。 为了更好地传承严凤英的艺术精神,团队尝试用人工智能技术做了一些创新。他们利用AI技术制作了虚拟的严凤英形象,通过投影在纪念馆内展示。虚拟的严凤英仿佛跨越时空,再次唱起那些经典的黄梅戏唱段,向大家讲述自己的艺术人生。这一创新展示,吸引了不少游客驻足观看,也让严凤英的艺术形象更加鲜活地呈现在大众面前。“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严凤英,了解黄梅戏,传承这份宝贵的非遗文化。” 。 实践总结:青春力量助力非遗新传承 这次安庆黄梅戏非遗实践之旅,六名大学生收获满满。他们不仅深入了解了黄梅戏的历史、技艺和文化精神,还通过与人工智能的结合,探索出了非遗传承的新路径。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看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黄梅戏作为非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新时代,也需要借助科技的力量,让更多人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这些大学生们用自己的青春智慧,为黄梅戏非遗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未来,他们计划继续完善自己的创新想法,把人工智能与黄梅戏传承的更多结合点落地实施,比如开发更完善的黄梅戏智能学习平台,举办黄梅戏AI创意大赛等,让黄梅戏在科技的助力下,绽放出更加耀眼的光彩,让这朵非遗之花在新时代的土壤里,开得更加绚烂。 这场安庆黄梅戏非遗实践,是一次青春与传统的对话,是科技与非遗的交融,相信在这些年轻力量的推动下,黄梅戏这一古老的非遗文化,必将在新时代谱写出更加动人的传承篇章,让 “梅韵” 悠悠,传遍乡野,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

作者:周瑞杰 来源:周瑞杰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