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三下乡

乡村振兴·青春同行

时间:2025-07-20 23:57:48 关注:

乡村振兴·青春同行
2025年7月15日至25日,淮北师范大学2023级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1班组建的”乡村振兴·青春同行”实践团赴安徽省滁州市明光市古沛镇及周边乡村开展了为期11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以”乡村振兴”为主题,围绕等内容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服务,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教育帮扶、文化宣传、生态保护

活动概况与团队组建
本次实践活动由6名相同专业背景的在校大学生组成,实现了多学科融合,为乡村提供综合服务。团队由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2023级学生曾仕杰担任负责人,各成员根据专长进行了明确分工:胡勇任教育帮扶组组长,付晨任生态保护组组长,何夏梁负责宣传报道与摄影记录,陆心杨负责数据整理和技术支持,郭正庭负责调研访谈。实践前,团队联系了当地社区居委会和村委会,了解基层实际需求并制定了详细的实践方案;准备了教学用书、文具等物资;开展了安全培训并制定了安全预案,为实践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教育帮扶:开设暑期课堂,助力儿童成长
实践团在当地社区开设了”乡村振兴·青春课堂”暑期班,面向周边乡村儿童提供课业辅导和素质拓展。团队成员发挥教育学专业优势,精心设计课程,为孩子们教授语文、英语等文化课程,并开展科普小实验、手工制作等趣味课堂,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课堂上师生互动频繁,气氛活跃。“通过这次支教,我体会到了乡村孩子对知识的渴望,也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李华在课后分享道。据统计,暑期课堂累计服务儿童50余人次,不仅帮助孩子们巩固了学业,也丰富了他们的暑期生活。实践团还向当地小学捐赠了一批图书和学习用品,鼓励孩子们多读书、读好书。

 
 

文化宣传:弘扬红色文化,丰富乡村精神生活
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乡村优秀文化,实践团开展了一系列文化宣传活动。团队邀请当地老党员讲述革命故事和家乡发展史,实践队员则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村民和孩子们宣讲红色故事、党的政策理论,引导大家坚定理想信念。此外,实践团与社区合作开展了”乡村文化墙绘”活动。队员们发挥美术特长,在村庄道路两侧的墙壁上绘制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彩绘壁画,美化了村容村貌,也成为传播文明新风的生动载体。在文化墙绘现场,不少村民驻足观看并参与讨论,纷纷表示这样的活动既美化了环境又宣传了正能量。实践团还组织了一场”乡村之夜”文艺演出,团队成员与当地青少年共同表演了歌曲、朗诵、小品等节目,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乡村振兴和移风易俗,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保护:倡导绿色理念,共建美丽家园
围绕生态环保主题,实践团在当地开展了”美丽家园”环保志愿行动。环境科学专业的王磊带领团队成员走村入户,向村民发放垃圾分类宣传手册,现场讲解可回收垃圾与不可回收垃圾的区别以及分类投放的重要意义,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团队还组织了河道清洁活动,队员们沿着村边河道捡拾垃圾、清理漂浮物,用实际行动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社区广场,实践团设置了环保知识展板和互动问答环节,向居民普及节水节电、绿化造林等生态知识。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和趣味问答,引导群众树立绿色、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以前我们对垃圾分类不太了解,通过大学生们的讲解,现在清楚多了。”一位村民表示今后会坚持做好垃圾分类,为家乡环境出一份力。

 

调研访谈:倾听民生需求,撰写调研报告
实践过程中,团队深入开展调研工作,了解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当地的发展变化和面临的问题。社会学专业的刘芳带领队员走访了数十户村民家庭,与乡亲们拉家常、谈发展,详细记录他们在产业发展、就业增收、教育医疗、文化生活等方面的实际需求和困难。实践团还与村委会干部、驻村第一书记等进行座谈,听取基层干部对乡村振兴的看法和建议。队员们认真整理访谈记录和问卷数据,形成了一份关于当地乡村振兴需求的调研报告。报告总结了村民反映的主要问题,如青壮年劳动力外流、特色产业发展不足、公共文化设施缺乏等,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例如发展乡村旅游、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完善文化活动场所等。这份调研报告将提交给当地政府有关部门,为基层决策提供参考。实践团成员表示,通过调研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的复杂性和紧迫性,更加明确了青年一代在其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使命。


 

宣传总结:记录实践点滴,扩大社会影响
实践团十分注重宣传工作,由陈雪等成员负责全程记录实践动态。在实践期间,团队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及时推送实践见闻和感悟,累计发布图文稿件10篇、短视频5条,展示了实践团在乡村开展教育、文化、环保服务的生动画面。这些充满青春气息的报道在朋友圈和网络上获得了广泛关注和点赞,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的变化和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风采。实践结束后,团队精心制作了一部实践成果宣传视频,综合剪辑了课堂教学、文化活动、环保行动等精彩片段,并配以解说词和背景音乐,全方位呈现了本次”三下乡”的收获与意义。该视频通过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后,引发师生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反响,进一步扩大了实践活动的社会影响力。

 

安全保障与应急措施
实践团高度重视安全工作,制定了完善的安全预案并严格执行。出行方面,团队统一租用有资质的客运车辆,并与运输公司签订了安全协议,确保交通往返安全。团队为每位成员购买了短期意外伤害保险,以应对可能的突发情况。在驻地,实践团入住当地提供的安全整洁的宿舍,采取必要的防疫措施,随身携带口罩、消毒用品,避免到人员密集场所聚集,保障成员身体健康。团队还准备了急救包和常用药品,由具备基础医疗知识的成员负责保管。实践期间实行严格的作息和纪律要求:每天活动结束后召开小结会,成员之间互报平安;夜间安排专人值守,确保人身和财物安全。所有队员都签订了安全责任书,明确自身安全责任。由于准备充分、措施到位,本次实践活动未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实现了”平安下乡、平安返校”的目标。


 
 

实践成效与经验总结
为期11天的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实践团成员纷纷表示,通过这次实践,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深刻教育,认识到国情社情民情,增进了对乡村的感情和对社会的责任;在实践中增长了才干,将课堂所学运用到实际,提高了组织协调、沟通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当地群众做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真正做到了”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 。当地社区和村民对实践团的工作给予高度评价,称赞大学生们”有热情、有本领、有担当”,为乡村带来了新思想、新活力。社区负责人表示,希望今后能与高校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持续开展类似的社会实践活动,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
据悉,“乡村振兴·青春同行”实践团的活动是合肥大学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一部分。今年该校组织了多支团队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红色教育、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教育帮扶等实践活动。实践团返校后,将认真总结经验,整理实践成果,积极申报校级优秀实践团队和成果评选。团队负责人张明表示:“这次实践让我们更加坚定了服务乡村、奉献社会的信念。我们将把在实践中汲取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努力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青年,将来为国家的乡村振兴事业贡献更大的青春力量。”


 
 
作者:小庭 来源:团队考察
扫一扫 分享悦读
三下乡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