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27 关注:
来源:南京工程学院交通工程学院青衿探遗队
社会实践| “青衿探遗队”实践团领略非遗魅力
在科技全球化的趋势中,非遗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我院的“青衿探遗队”的成员们对其有了浓厚的兴趣。成员们在熟悉的家乡里亲身去贴近并体验非遗文化,用心去感受非遗文化之美,记录传承人的坚守与创新故事。保护非遗文化,让其在新时代中焕发出新活力。
一、行走上饶:揭开横峰窑瓷器的非遗面纱
在江西省上饶市,实践团成员王燕茹被横峰窑瓷器深深地吸引了。她了解到横峰窑瓷器在江西陶瓷史上占有极其重要地位,它对周边地区制瓷生产影响深远,其所产瓷器以朴雅、质优、价廉、实用见称,产品广销江南各镇,甚至国外,在民间的影响与景德镇相比也不遑多让。横峰窑还承载着当地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研究中国古代陶瓷工艺、经济贸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重要实物资料,对于了解中国陶瓷发展历程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制作这些精美的瓷器所用到的方法也是让人意想不到,用的是叫龙窑的窑炉烧制而成。它作为一种古老的窑炉形式,因形状似龙而得名。它由窑头、窑床、窑尾三部分组成。窑室相互连接,因为两边设有添放燃料的窑口,所以通风良好,升温快且降温也快,能够充分利用余热,因此它很适合烧制瓷器。
指尖抚过横峰窑瓷器冰润的釉面,仿佛触到千年窑火的余温。看着那些流转的青蓝、勾勒的纹样,好似能感觉到匠人指尖的呼吸。这样精致的非遗作品我们要将其流传千古,在时代中闪耀出它应有的光芒。这非遗不是陈列的古董,是活着的血脉,在凝视间与古人照面。
二、南通底色:蓝印花布里的千年匠心
在江苏省南通市中,组员金亦涵去领略了一番蓝印花布的别样风采。走进了蓝印花布的作坊中看到了一张张随风飘动的蓝印花布,而声旁的介绍员也向我们娓娓介绍了起来:蓝印花布是中国传统的手工印染织物,以其鲜明的蓝白配色与独特的工艺技法闻名于世。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承载着深厚的南通民间艺术底蕴与历史文化价值。蓝印花布的工艺环节体现了传统手工技艺的精妙。首先需将防染浆(由石灰与豆粉混合制成)通过雕刻有图案的花版印于布面,待浆液干燥后,将布料浸入靛蓝染液中反复浸染。由于防染浆的阻隔作用,未着浆的区域吸附染料呈现蓝色,着浆部分则保留织物本白,最终则形成了蓝白分明的图案。而蓝印花布图案设计多取材于自然景象与民俗文化,常见的缠枝莲、飞鸟、福字等纹样。蓝印花布也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是中国民间工艺的重要代表。
站在陈列着蓝印花布的展柜前,目光被这些布料所吸引。转身看向挂着的蓝印花布成品,被面的大朵纹样大气舒展,围裙的小巧图案精致可爱,不同用途的布料上,蓝白两色始终保持着和谐的韵律,能让人们在静静观赏中,感受到传统工艺带来的视觉震撼与文化温度。
在手工印染的痕迹里,有指尖的温度,有时间的沉淀。如今,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蓝印花布依然静静绽放,它不仅是一种面料,更是一份文化的坚守。我们触摸着它厚实的质地,仿佛能触摸到先辈们的匠心,感受到那份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这份蓝白之间的美好,值得我们好好珍藏与传承。
三、金陵雅韵:云锦裁霞,插花映城
江苏南京,组员翁泽霖在参加了云锦展览,听着介绍员的讲解,他了解到云锦是南京的传统丝织工艺,是中国四大名锦(云锦、蜀锦、宋锦、壮锦)之首,2009 年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是中华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红楼梦》中对华美服饰的描写,便暗藏云锦的影子。云锦中常见的龙、凤、牡丹、祥云等纹样,不仅造型繁复精美,更蕴含着吉祥富贵的文化内涵,是中国传统审美与象征艺术的完美结合。
离开了云锦展览,他又去参加了插花廊,看着作品下的有关金陵插花讲解,他明白了南京插花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的重要分支,其历史可追溯至魏晋南北朝时期。其选材多取自本地常见的花木,如梅、兰、竹、菊、荷、桂等,既体现了对时令节气的尊重,又暗含着文人雅士的精神追求。南京插花不仅是一门造型艺术,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一个是千锤百炼的 “实”,把时光织进经纬;一个是刹那生灭的 “虚”,将心意付与花魂。却又在骨子里相通 —— 都是中国人对美的虔诚:既肯为一瞬的惊艳倾尽心力,也懂在永恒的时光里,让美以不同的姿态活着。看云锦的华彩,知匠心可雕岁月;观插花的清雅,悟诗意能抵流年。
四、姑苏街巷深,昆曲韵悠长
在江苏苏州中,组员邓瑞峰前往了中国昆曲博物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他对昆曲有了更深的认知:昆曲,原名 “昆山腔”,是发源于江苏昆山的传统戏曲剧种,至今已有六百余年历史,被誉为 “百戏之祖”,2001 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昆曲的舞台呈现亦独具特色,布景简约素雅,常以 “一桌二椅” 为基础,通过演员的表演营造出丰富的场景意境,留给观众广阔的想象空间。其音乐伴奏以曲笛为主,辅以笙、箫、三弦等乐器,与唱腔相得益彰,共同构建出空灵悠远的艺术氛围。
昆曲的妙处,正在于它用最 “慢” 的节奏,讲透了最 “深” 的人生。台上的程式,也远非刻板的规矩。水袖的弧度,是 “欲说还休” 的含蓄;台步的细碎,是 “步步生莲” 的郑重;甚至一个停顿的眼神,都是 “此时无声胜有声” 的留白。 既不过分张扬,也不刻意压抑,在收放之间,把 “含蓄” 二字演绎得淋漓尽致。一桌二椅便是天地,挥袖作揖便是千军万马,演员从不避讳 “这是戏”,却偏能让观众在明知是假的情境里,信了那些真。 人对爱、对美、对永恒的渴望,从来都藏在那些看似 “虚幻” 的向往里。
当昆曲被冠以 “非遗” 之名,它便不再仅仅是一门艺术,更成了一条连接古今的文化脐带。
非遗昆曲的珍贵,首先在于它是活着的 “文化标本”。它的 “非物质” 之魂,更在于那些难以复刻的 “匠心”。但非遗昆曲的重量,更在于它承载的精神共鸣。非遗昆曲,是一面镜子,照见我们从何处来;更是一盏灯,指引我们往何处去。它告诉我们:真正的文化自信,不在于复刻传统的模样,而在于读懂其中的精神内核,让那些历经岁月淘洗的智慧,依然能成为照亮当下的光。
五、实践感悟
走进陶瓷博物馆,面对陶瓷这千年文脉,我们该以敬畏心承接,不将其束之高阁,而融入日常:用老瓷碗盛饭,听新匠人讲创作。更要以创新意延续,不必固守古法,可在器型里藏当下思考,让泥土经现代之手,仍能诉说时代故事。分享一段匠人故事,尝试一次非遗体验,甚至在创新中添点巧思。唯有让非遗从博物馆走出来,成为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让千年文脉在当下延续。
—— 交控241王燕茹
走进蓝印花布作坊,了解那抹靛蓝背后的传承故事,推及所有非遗,重点是搭建与生活的桥梁:不让老手艺停留在画册里,而让扎染纹样装点 T 恤,让传统布艺融入现代服饰。我们不必专研技法,却能做积极的推动者 —— 体验一次蓝染工艺,向他人分享非遗之美,甚至在创意中注入传统符号。唯有让非遗成为可感可触的生活片段,才能让文化的蓝调在时代长河中持续流淌。
—— 交控242金亦涵
于昆曲,我们不妨先做个耐心的承接者,抽闲听几段唱、识几个典故,再学着用年轻人的语境讲它的故事。推及所有非遗,关键是打破 “遥远感”:不将其锁在展柜,而让老手艺融进日常器物,让古歌谣配上新旋律。我们不必都成专家,却可做主动的参与者。学一点技艺、传一段佳话、添一丝新意。唯有让非遗从历史深处走进当下生活,才能让文明的火种代代不熄。
—— 交控241邓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