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18 关注:
来源:冀涛
当历史的风烟掠过卢沟桥的石狮,当岁月的刻刀在南京城墙留下斑驳泪痕,当西南联大的旧址里仍回荡着“千秋耻,终当雪”的悲壮歌声,抗战精神早已超越了时空的界限,化作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新时代青年的血脉中奔涌。它不是博物馆里泛黄的照片,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铅字,而是需要我们用青春去激活、用行动去诠释的生命力量。
抗战精神的核心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担当,这种担当在新时代被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当年,西南联大的师生在炮火中坚持教学,用算盘打出原子弹的理论数据;南洋机工穿越滇缅公路的死亡线,用生命运输抗战物资。今天的青年,虽无需面对枪林弹雨,但同样站在时代的关口——科技竞争的赛场、文化交流的战场、乡村振兴的沃野,处处都是需要担当的疆域。当芯片技术被“卡脖子”时,科研青年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身影,何尝不是对“科技救国”精神的传承?当传统文化遭遇解构时,非遗传承人在短视频平台上的创新演绎,何尝不是对“文化兴邦”理念的践行?家国担当从未远去,它只是从“保家卫国”的具体行动,转化为“强国有我”的自觉追求。
抗战精神的底色是“万众一心,共御外侮”的团结力量,这种力量在多元共生的今天更显珍贵。回望历史,从台儿庄战役中川军与桂军的并肩作战,到南洋华侨毁家纾难的捐款潮,从知识分子“笔当枪”的呐喊,到工人阶级“罢工救国”的抗争,团结从来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具体到每一双手的相握、每一颗心的共鸣。今天的青年成长于个性化表达的时代,但更需要明白:个人的理想只有融入集体的洪流,才能激荡出更大的浪花。当河南暴雨肆虐时,青年救援队用皮划艇搭建的“生命之舟”,当重庆山火蔓延时,摩托车少年用头灯照亮的“防火长城”,当乡村振兴中,返乡青年与留守老人共同培育的特色产业,都在诠释着新时代的团结密码。这种团结不是整齐划一的步调,而是尊重差异的包容;不是盲目从众的跟风,而是目标一致的协同。它需要我们在网络空间里理性发声,在现实社会中主动担当,在价值碰撞中坚守底线,让“团结”从历史记忆转化为现实行动。
抗战精神的灵魂是“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坚韧品格,这种品格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今天尤为必要。这种坚韧,是杨靖宇在冰天雪地中与敌人周旋五昼夜,是赵一曼在狱中写下《滨江述怀》的从容,是无数无名战士在战壕里用最后一颗子弹坚守的信念。今天的青年,或许不会经历生死考验,但同样需要面对生活的“持久战”——考研失利后的重新出发,职场挫折中的自我调整,创业路上的资金困境,每一个挑战都是对坚韧品格的淬炼。当“躺平”“摆烂”成为部分青年的口头禅时,真正的坚韧是像“北斗团队”那样,用26年攻克核心技术;是像“天眼”工程师那样,在深山坚守十余年;是像无数创业者那样,在失败中寻找转机。这种坚韧不是固执的坚持,而是智慧的调整;不是麻木的忍受,而是积极的突破。它教会我们: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眼泪,而是含着眼泪继续奔跑。
抗战精神的升华是“和合共生、以战止战”的和平追求,这种追求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更具现实意义。今天的青年,生长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时代,更应理解:和平不是孤立主义的自我保护,而是开放包容的互利共赢;不是零和博弈的弱肉强食,而是合作共赢的共同发展。当我们在国际学术会议上用流利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当我们在海外社交平台用创意视频传播中国文化,当我们在“一带一路”项目中与外国青年携手合作,都是在践行新时代的和平理念。这种践行,需要我们有“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胸怀和“各美其美,天下大同”的智慧。
站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新时代青年与抗战精神的对话,本质上是与民族灵魂的对话。这种对话,不需要刻意的仪式,而需要日常的践行;不需要空洞的口号,而需要具体的选择。它终会以时光为笔、以行动为墨,写下这样的注脚:一个民族的脊梁,从不因暂时的踉跄而折断,真正的强大在于跌落深渊时仍能以星火重燃希望,于废墟之上挺立成新的丰碑;一个青年的成长,从不在顺境中显影,真正的成熟恰在于穿越迷雾时仍能听见内心的鼓点,于十字路口校准理想的坐标。这坐标的尽头,是五千年文明与现代中国交织的璀璨星河,是十四亿人共同奔赴的复兴图景;这鼓点的韵律,是黄土里埋藏的忠魂在低语,是长江水奔涌的热血在沸腾,是抗战精神穿越时空的回响,永远激荡在代代相传的基因里。(冀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