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植物王国寻宝记—记暑期中科院植物所社会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18 关注:

来源:兰州大学/张梓峻

   今年暑假,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2024级基础理论班张梓峻有幸走进向往已久家乡的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开启了一场为期四周、与植物活性成分“亲密接触”的探索之旅。这段宝贵的社会实践经历,不仅让他将书本上的理论在试管与烧瓶间“活化”,更深刻体会到科学探索的严谨之美与发现的无穷魅力。
   实践的核心任务是参与一个关于“三七化合物提取工艺优化”的小型项目。初入实验室,精密仪器运转的低鸣与化学试剂的特殊气息瞬间将张梓峻同学带入一个肃穆而专注的世界。在龚爽导师的悉心指导下,从最基础的样品预处理入手:仔细清洗、烘干、粉碎筛选三七。每一步都需严格遵循规程,如烘干温度与时间的精确控制、粉碎粒度的筛选标准,深刻理解了“细节决定成败”在科研中的分量。还初步尝试了硅胶柱层析法:学习如何湿法装柱、如何根据目标物性质选择合适的洗脱剂梯度、如何分段收集洗脱液。当不同组分在层析柱上展现出清晰的色带并最终被分别收集时,那种亲手“捕捉”到不同物质的成就感令人无比振奋。
   实践过程绝非一帆风顺。例如,一次层析实验中洗脱剂极性梯度设置不合理,导致目标组分分离效果不佳。在龚爽导师的引导下,查阅文献、调整方案、重新实验,最终成功优化了条件。这个“失败-分析-再尝试”的过程,让张梓峻同学切身体会到科研的曲折性与解决问题的韧性价值,远比书本的平铺直叙来得震撼。
   这次的社会实践堪称对化学实验认知版图的一次扩张,让课本上的理论知识具象化,“相似相溶”、“极性差异”等抽象化学原理在溶剂选择、洗脱策略制定中变得清晰可触。三七类化合物的紫外吸收特性(在特定波长下的检测)也从课本符号变成了实验台上真实的图谱信号。试验技能也实战化,对精密仪器的规范操作(如旋转蒸发仪、制备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和实验记录本的严谨书写(时间、现象、问题、思考缺一不可),这些在校园无法重复锤炼的能力,在研究所的严谨氛围中得到提升。
四周时光如白驹过隙,但植物所实验室的印记已深深烙入成长轨迹。能启发同学们从“知道”走向“做到”,从课堂的聆听者转变为科学实践的初步参与者。不仅收获了宝贵的实验技能和专业知识,更磨砺了科研必备的严谨、细致与坚韧品格。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