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间的思考:景溪村社会实践的思与悟
景溪村的调研实践,让我首次将“空间形态”与“人文温度”纳入同一分析框架,对乡村空间的价值认知实现了从“物理载体”到“社会纽带”的转变。景溪村拥有优良的自然生态基底,竹林、溪水与传统民居共同构成了村庄的空间骨架,但调研中发现的闲置空间,却呈现出与村庄整体活力不符的“沉寂状态”。这些空间曾是村民日常生活、社交的重要场所,如今因功能丧失而被闲置,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切断了部分村民的集体记忆与情感联结。
在讨论方案时,我逐渐意识到,空间本身并不会说话,它需要人去赋予意义。触媒理念的价值正在于此:通过恰当的激活,让沉睡的场所重新成为人们的交流与互动平台。我们构想将闲置房屋改造成研学中心,把荒废院落设计为公共小广场,让它们重新承载村民的日常与游客的体验。
此次实践也让我对乡村规划的本质有了更深层的反思。传统乡村规划常存在“外部设计主导”的问题,设计方案与村民需求、生活习惯脱节,导致改造成果难以持续落地。而在景溪村的改造过程中,我们始终将“村民参与”作为核心原则:通过多轮座谈会收集村民对空间功能的需求,邀请村民参与改造方案的讨论与调整,甚至鼓励村民以土地、房屋等资源入股改造项目。这种“倾听-共创”的规划模式,不仅确保了改造方案的可行性,更让村民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振兴主体”,为空间改造后的长期运营提供了保障。
这次实践让我更加坚信,未来的乡村规划要尊重村民的日常,回应他们的需求,同时通过设计传递温度,让空间真正成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纽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