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从闲置到新生:景溪村社会实践的思与悟

发布时间:2025-09-16 关注:

来源:施虹宇

  此次“到竹林里,到山海间,到乡振需要的地方去”暑期社会实践,不仅让我近距离感受了乡村的自然与人文风貌,也让我在调研与方案构思的过程中,对乡村振兴与空间更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初到景溪村,我被这里的自然禀赋所吸引:连片的竹林、蜿蜒的溪谷、茶园与民居交织的景观,为村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生态底色。但在走访中我也发现,部分房屋与公共建筑闲置,空间利用率偏低;产业结构仍以传统农业为主,缺乏系统化业态规划;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难以满足村民日益增长的多元需求。这些现实问题让我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并非单纯依靠资源禀赋,而更需要科学的规划与合理的路径。
  在团队的实践中,我主要负责现场测绘与业态规划。我们尝试用“触媒理念”重新理解闲置空间——触媒不是强行改变,而是通过适度介入与引导,让沉寂的空间焕发新活力。我们设想在闲置空间中植入教育研学、竹创工坊、康养休闲等业态,使其成为带动村庄活力的触发点。这让我认识到,乡村更新不必依赖大规模投入,而是要找到恰当的切口,以小撬大,实现“空间—产业—生活”的联动。在调研中,我们还与村干部和村民多次交流。他们希望闲置老屋得到合理利用,希望村庄能吸引年轻人返乡,也希望在守护自然的同时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这些朴实的声音让我感受到规划工作的责任与温度——乡村规划不仅是专业任务,更是一种关乎民生的社会实践。
  回顾整个过程,我最大的收获在于对“触媒理念”的体悟与应用。它让我理解,乡村空间更新并非单一的设计操作,而是一种“催化”过程:通过空间的微小改造,激发出产业的重构与社区生活的再生。这种理念让我重新审视乡村改造的可能性,也让我更坚定了未来在乡村振兴与景观规划领域深耕的决心。
  这次实践让我看到了乡村的美丽与困境,也让我感受到青年力量在乡村建设中的意义。我们或许无法在短时间内改变所有问题,但每一次测绘、每一次讨论、每一次与村民的交流,都是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块基石。未来,我希望能将这次实践中的经验不断延伸,继续探索如何通过专业知识与创新理念,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真正做到“到竹林里,到山海间,到乡振需要的地方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