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在信仰的坐标中寻找自我——参观峡山区卢志英纪念馆有感

发布时间:2025-09-10 关注:

来源:曹鹤松

穿过宁静的峡山区,我站在卢志英纪念馆前。作为一名哲学系的学生,我习惯于在抽象的概念中漫游,而今日,我将面对一段具体而沉重的历史。这座纪念馆不仅是对一位英雄的缅怀,更是一堂关于信仰、选择与存在的实践哲学课。

纪念馆的展陈将卢志英烈士的一生娓娓道来。我驻足于那些发黄的照片与前,试图穿越时间的帷幕,触摸那个动荡年代的温度。在存在主义的视角下,人是被抛入世界的存在,必须通过自己的选择定义自身。卢志英面对民族危亡的历史境遇,选择了最艰难的道路——为理想赴汤蹈火。他的选择诠释了海德格尔所谓的“本真存在”,在时代的重压下依然保持对自我价值的清醒认知与执着追求。

在伦理学层面,卢志英的选择引发我对“义务论”与“功利主义”的再思考。他本可以选择明哲保身,却甘冒生命危险投身革命,这并非出于功利计算,而是源于内心不可动摇的道德律令。康德说:“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卢志英心中的道德法则如此强大,以至于能够超越对死亡的恐惧。这种道德勇气令人震撼,也促使我反思自己在面对微小道德困境时的选择。

作为唯物史观的学习者,我常思考个人与历史的关系。卢志英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历史的创造者。他既被时代洪流所塑造,又以自己的行动参与了历史的塑造。这种辩证关系提醒我,每个人都是历史网络中的一个节点,既受制约又有能动性。我们今日所处的时代虽不同于往昔,但同样需要思考个人如何在社会发展中定位自身,如何将个体生命与国家民族命运相连接。

最触动我的是卢志英的精神世界。在那些危险重重的日子里,支撑他的不仅是政治信念,更是一种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从哲学角度看,他实现了马斯洛所说的“自我实现”,将个人潜能与更高价值相结合。这种精神境界超越了时空限制,向每一个追寻生命意义的人发出召唤。

走出纪念馆,夕阳西下。作为哲学系的学生,我不禁思考:在这个相对主义盛行的时代,什么是值得我们坚守的绝对价值?卢志英用生命给出的答案或许过于沉重,但他对信仰的执着、对理想的忠诚、对民族的责任,依然照亮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这次参观让我明白,哲学不应只是书本上的概念游戏,更应是指导生活的智慧。卢志英的人生实践了一種“行动哲学”,将信念转化为改变世界的力量。作为当代青年学子,我们或许不需要重复先烈的流血牺牲,但同样需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信仰坐标,在平凡生活中活出生命的重量和高度。

纪念馆中的烛火已然点亮我心中的某些部分。在未来的哲学探索中,我将带着今日的感悟,不断追问:如何认识世界?如何定义自我?如何承担时代赋予的使命?这些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但追寻答案的过程本身,就是哲学与生活最美的结合。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