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刚出炉的奶油水果蛋糕香气弥漫教室,象征着一个学期的甜蜜收获,却让文璟中学的学生们陷入了激烈争论——如何公平分配这凝聚集体心血的8块蛋糕?这看似简单的日常难题,在山东大学乐智者团队的曹鹤松老师引导下,演变成一场关于规则设计、群体协商与生存伦理的沉浸式哲学探索。
从“蛋糕争夺战”到民主实验场
当学生们围绕蛋糕分配各执一词时,曹鹤松老师抛出了第一个挑战:“我们用民主投票决定规则,但有个条件——提案者必须隐藏身份。”规则迅速引发连锁反应:
匿名提案阶段,有小组提出“按贡献大小分配”,却因组员身份暴露被扣掉一块蛋糕;
陈述环节,学生代表们竭力论证方案合理性:“平均分配最公平”“多劳者应多得”;
投票结果揭晓时,获胜方案的支持者欢呼雀跃,而落选者直言:“这只是多数人的暴政!”
这场“信息不透明”的投票暴露出赤裸的利益冲突,学生王梓涵感慨:“不知道别人身份时,我只想为自己组多争一块。”
协商的力量:从对抗到共谋
第二堂课,规则升级。学生随机抽取新身份牌(包括不分蛋糕的“赵老师”角色),并拥有5分钟自由协商时间。
“我是‘蛋糕设计师’,装饰花了最多时间!”
“可我是‘原料采购员’,冒雨去买草莓的!”
身份公开促使立场转变。第三组在争吵后达成共识:基础量每人1块,剩余3块奖励关键环节贡献者。“我们吵到拍桌子,”学生李昊轩笑道,“但最后发现,让组里80%的人满意比独赢更重要。”曹鹤松老师点出核心:“协商不是消灭分歧,而是寻找最大利益同心圆。”
荒岛求生:当分配关乎生死
课程高潮是“海上失事”情境:学生集体失忆流落荒岛,仅存10份食物,每日需6点劳动力才能生存。
严酷规则触发深度合作:
首轮采用“绝对平均分配”,不料有人抽到“大胃王”身份(需3份食物),仅得1份后“死亡”;
第二轮紧急调整方案:“保底1份,余粮按劳动能力预分配”——结果抽中“虚弱者”的学生因食物不足晕倒,劳动力缺口导致全员生存失败;
最终轮,小组制定“需求申报制”:主动公开预估需求,动态调整分配。
三轮生死博弈,让学生亲历资源稀缺下的规则迭代。获胜小组总结:“好规则要平衡效率与生存底线——就像社会不能抛弃弱者。”
蛋糕与人生:没有完美,唯有智慧
课程尾声,曹鹤松老师将问题引回起点:“开公司赚的钱怎么分?孤岛求生靠什么活?社会如何更幸福?”学生们的答案已超越技术层面:
“公平不是数学等式,是彼此看见的过程。”
“协商时放下‘我应得’,多想‘我们能否共赢’。”
“永远没有完美的分配,”曹鹤松老师总结,“但人类最动人的智慧,是在规则中注入善意,在博弈中留存良知。分蛋糕的学问,本质是文明存续的学问。”当学生重新切分那块象征性的蛋糕时,争执声消失了——每一刀都带着对他人处境的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