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急救知识一知半解,到能规范演示人工呼吸;从对血浆采集似懂非懂,到能为居民答疑解惑——这个暑假在庐江县单采血浆站的实践,让我真正读懂了‘公益’和‘责任’的重量。”近日,淮北师范大学学生丁坤结束了为期两周的暑假社会实践,回望这段经历,他的话语里满是收获与感悟。
初到血浆站,丁坤便被纳入了系统的学习培训计划,其中急救技能培训让他印象尤为深刻。“以前只在电视上看过人工呼吸,真上手练习时才发现处处是细节。”他回忆道,血浆站的医护人员先是通过PPT讲解、动画演示,细致拆解了人工呼吸的操作步骤:判断意识、开放气道、捏住鼻孔、吹气频率、胸外按压深度与节奏等关键要点,还特别强调了“先判断环境安全”“避免过度通气”等易错细节。随后,在模拟人模型上的实操练习中,医护人员一对一指导纠正,从手部姿势到用力角度,反复打磨每一个动作,直到他能完全规范完成整套流程。除了人工呼吸,急救讲座还涵盖了中暑处置、创伤止血包扎、心肺复苏等实用技能,案例结合实操的教学方式,让他快速掌握了急救核心要点。
理论与技能培训结束后,丁坤跟随血浆站团队开展了外出实践调查。他们先后走进庐江县3个社区和2所乡镇卫生院,通过发放问卷、现场访谈、摆摊宣讲等形式,了解公众对单采血浆的认知情况。“不少居民担心‘献血浆伤身体’,还有人把‘献血’和‘献浆’混为一谈。”丁坤说,遇到这类问题时,他会结合培训学到的知识,用通俗的语言解释:“献浆是通过专业设备分离血浆,红细胞等成分会回输体内,符合标准的健康人定期献浆对身体无害,还能帮助生产救命的血液制品。”同时,他还现场演示简易急救技能,向居民普及“黄金急救时间”的重要性。一次在社区宣讲时,一位阿姨咨询家中老人突发晕厥的应对方法,丁坤有条理地讲解了“先判断、再呼救、后急救”的流程,得到了居民和医护人员的认可。
回到血浆站站内,丁坤还主动协助接待献血浆者,引导填写信息、测量基础指标,同时把外出调查中收集到的公众疑问整理成清单,和医护人员一起完善科普宣传内容。“看着献血浆者们挽起袖子的身影,听着他们说‘能帮到人就好’,我更明白血浆站不仅是采集原料的地方,更是传递爱心的枢纽。”
谈及实践收获,丁坤坦言:“这次经历让我突破了自我——不仅学会了实用的急救技能,更学会了如何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以前觉得‘担当’很遥远,现在发现,认真对待每一次宣讲、耐心解答每一个疑问、规范完成每一次协助,都是担当的体现。”他表示,未来会把学到的急救知识分享给同学和家人,继续关注公益事业,用实际行动践行新时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作者:丁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