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中国矿业大学暑假实践一团队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5-08-27 关注:

来源:周世雄

中国矿业大学暑假实践一团队参观淮海战役纪念馆         
  8月27日清晨,淮海战役纪念馆在初秋阳光下迎来逾千名观众,本暑假实践一团队怀着虔诚的内心瞻仰这座伟大的历史丰碑。随着“民心丰碑——淮海战役支前史料专题展”正式开幕,大批市民和外地游客走进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在青铜浮雕、环形全景画与英烈纪念墙前重温75年前那段“小车推出来的胜利”。
  一进展厅,我们放慢了脚步——仿佛一脚踏进时间裂缝。序厅里,青铜浮雕《胜利之路》在头顶灯光下泛着低沉的光,128位战士的呐喊凝固成金属的波涛。我伸手想触碰,却只触到指尖一丝冰凉。讲解员轻声说:“别碰,会留下指纹。”我愣了愣,忽然明白:历史也怕指纹,怕我们这些后来者的体温惊扰了他们的长眠。
                               
                                                   《淮海战役》浮雕
  战争全景厅里,360度环形油画《双堆集围歼战》炮火连天。脚下战壕的木板吱呀作响,头顶扩音器传来尖锐的冲锋号。我下意识屏住呼吸——那声音钻进耳膜,像一根滚烫的针,把75年前的硝烟直直刺进心脏。那一刻,和平年代里习以为常的平稳心跳,竟成了奢侈。
  最让人喉咙发紧的是支前厅。47辆独轮车排成沉默的方阵,木轮深深陷进尘土,像仍在赶路。展柜里一双布鞋鞋底磨出了窟窿,线头倔强地翘着,仿佛下一秒又要踏上冰河。讲解员报出“543万”这个数字时,我听见身后一位白发老人喃喃重复:“543万……”声音轻得像怕惊动谁。我回头,看见他攥紧的左手在抖——手背青筋凸起,像一条条不肯老去的路。
  英烈纪念墙前,3万个名字在LED光里缓缓流淌。我找不到熟人,却在“王大成”三个字前停住。展柜里那封家书短短五行:“好好带大孩子……别哭,胜利后人人都有好日子。”字迹被岁月泡得发毛,却仍有温度。我把额头抵在玻璃上,忽然想起千里之外的父亲——他年轻时也写过类似的家书,只是收信人没等到邮差。
                                           
                                                       语录纪念墙
  出口处,阳光像一盆温水兜头浇下。纪念馆外的银杏叶沙沙作响,像无数细小的掌声。我回头望了一眼灰色外墙,心里生出一点羞愧:来之前,我不过把这场胜利当作课本里的章节;离开时,它成了我胸口一块滚烫的石头。
  和平从来不是天光乍现,而是一块块血肉、一辆辆小车、一封封来不及寄出的信叠出来的堤坝。今天,我们站在堤坝上晒太阳,别忘了水下那些仍睁着的眼睛。走出大门,我把手插进口袋,摸到那张写满观众留言的卡片——最后一句是我写的:
  “请你们放心,我们接过了方向盘,也接过了方向盘后面的那条路。”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