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红色足迹,体悟信仰力量
为深入学习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6月21日至6月27日,豫北医学院崇德书院赴信阳青年筑梦团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成员通过参观革命旧址、纪念馆,拍摄宣传视频,制作药膳粥及设计主题海报等多种形式,在红色热土上接受精神洗礼,感悟初心使命。

为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文化,6月21日,实践团走进鄂豫湘首府博物馆,瞬间被厚重的历史气息包围。馆内,一件件珍贵文物、一幅幅泛黄照片,还有锈迹斑斑的枪支、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字迹模糊的书信,都在无声诉说着革命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通过场景复原,实践团成员仿佛看到革命战士在恶劣环境中坚守信仰,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在鄂豫湘这片土地上谱写了壮丽的英雄史诗。此次参观让他们深刻体会到和平的来之不易,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更应铭记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融入学习生活,努力提升专业素养,锤炼坚韧品格。
为了解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工作与生活场景,6月22日,实践团踏入中共中央鄂豫湘革命旧址,青砖灰瓦与斑驳木梁仿佛让时光凝固,瞬间将众人拽入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漫步其间,作战室里褶皱的军事地图、积灰的油灯,卧室中简陋的床铺、褪色的衣物,鲜活还原出革命先辈们艰苦卓绝的工作与生活图景;墙上遒劲的标语、泛黄的文件手稿,无声诉说着中共中央在此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慧与魄力。正是在极端艰难的环境下,革命先辈们以钢铁般的信仰与意志,为革命胜利筑起坚实根基。此次参观让实践团深刻领悟到先辈们舍生忘死的伟大与无私——他们抛却个人安危,为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燃尽生命之光。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众人决心从旧址中汲取精神力量,将革命精神融入血脉,在学习中勇攀知识高峰,在生活中传承艰苦奋斗本色,以青春之我践行使命担当,让红色基因在时代浪潮中永续传承,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磅礴青春动能。

为鄂豫湘首府博物馆拍摄视频,6月23日,实践团执镜头为笔,在鄂豫湘首府博物馆展开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创作伊始,成员们深研馆藏史料,从斑驳文物与褪色照片中解构历史密码,每当快门轻响定格锈迹斑斑的军号、布满弹孔的战旗,指尖都能感知到烽火岁月的炽热温度。拍摄过程中,团队以匠心雕琢每一帧画面:微距镜头紧贴泛黄信笺的褶皱、勋章磨损的纹路,将历史的肌理放大至纤毫毕现;低角度动态运镜模拟战士冲锋视角,让观者如临其境感受信仰的磅礴力量。后期剪辑时,他们巧妙编织博物馆全景与文物特写的视觉交响,以宏大叙事铺陈历史厚重,用微观视角镌刻岁月印记,搭配激昂的配乐与铿锵的解说,让史料中沉寂的文字幻化成直击心灵的鲜活影像,这场影像创作不仅是对博物馆的生动记录,更是对红色精神的深情礼赞与永续传承。
为了解中医文化,6月24日,实践团怀着对中医文化的好奇与敬畏,投身于药膳粥的制作实践,开启了一场满载惊喜与感悟的传统文化探索之旅。起初,面对黄芪、党参、枸杞等中药材,成员们仅能辨识名称,对其功效及搭配原理颇为陌生。在指导老师的细致讲解下,他们逐渐领悟到药膳粥绝非简单的药材与食材堆砌,而是遵循“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每一味药材都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如黄芪补气固表为“君”,红枣调和药性、滋养脾胃为“佐”,共同发挥最佳养生功效。实操环节中,从清洗药材、精准配比,到控制火候、把握熬煮时间,每个步骤都需要十足的耐心与专注,看着锅中食材在文火慢炖中交融升华、香气四溢,成员们真切感受到传统养生智慧既深植于典籍理论,也流淌在匠人的精心实践中。当亲手制作的药膳粥送至社区老人手中,收获声声感谢与称赞时,大家更深刻体会到这碗粥不仅是中医文化的具象呈现,更是传递健康关怀的温暖载体。此次实践,让青年学子们从一碗药膳粥中管窥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也让他们意识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有责任将古老的养生智慧融入现代生活,以创新传承的方式,让中医药文化焕发新的时代生机,惠及更多人。

为了走进那段峥嵘岁月,让革命精神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新生,6月25日,实践团以视觉设计为媒,投身鄂豫湘首府博物馆海报制作实践,在创新表达中开启传承红色文化的深度探索。从框架构思到细节雕琢,每一次修改与尝试,都让成员们对革命历史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设计过程中,他们精心打磨视觉语言:选用古朴厚重的字体书写标题,点缀象征希望的金色元素,既彰显历史的沧桑厚重,又传递红色基因传承的使命担当;聚焦革命文物的细节特写,无论是锈迹斑斑的徽章,还是字迹斑驳的家书,都化作唤醒历史共情的视觉密码。当最终设计稿完成,成员们深刻感悟到,这不仅是一张宣传海报,更是一扇承载历史记忆的窗口——它以直观的视觉符号,将鄂豫湘首府的革命精神转化为可感知、可传播的文化印记。作为新时代大学生,他们立志以创意为笔,为红色文化注入新活力,让更多人透过海报的方寸之间,触摸那段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让革命精神在创新表达中焕发时代光彩。

为博物馆制作视频,6月26日,实践团在鄂豫湘首府博物馆的视频创作实践中,以镜头为媒介开启了历史文化与影视艺术深度交融的成长之旅。前期策划时,成员们穿梭于展厅之间,凝视青铜器斑驳的锈迹、临摹书画飘逸的笔触,在与文物的无声对话中捕捉历史脉络;通过与馆方深入交流,深挖展品背后的时代密码,精心打磨脚本,力求让观众透过屏幕触摸历史温度。拍摄过程中,团队化身光影捕手,为呈现玉器的温润质感,在灯光调试与角度变换间反复尝试数十次,针对不同展品特性灵活运用特写、移镜等手法,在挑战中锤炼专业技能。后期制作时,面对海量素材,他们以匠心为尺筛选画面、设计字幕、匹配音效,借助蒙太奇的魔力,将零散镜头串联成兼具历史厚重与艺术感染力的影像佳作。成片完成之际,成员们不仅见证了历史文化的鲜活重生,更收获了用镜头传承文明的自豪与担当。这场实践不仅提升了视频创作能力,更让大家深刻意识到博物馆作为历史文化宝库的重要价值——通过影像传播,能够打破时空界限,让更多人领略文物魅力,感悟文化传承的深远意义。未来,实践团将继续以镜头为笔,书写中华文化的动人篇章,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沉醉于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

为了反思总结,为下一次实践做好准备,6月27日,实践团以复盘总结为契机,深度回溯鄂豫湘首府博物馆视频创作实践。这场充满挑战的文化探索之旅,既是专业技能的试炼场,也是自我革新的催化剂,让成员们在收获与反思中实现多维成长。实践中,团队成功以影像叙事激活文物生命力,通过精妙的镜头设计与节奏把控,将静态展品转化为触动人心的历史故事;在协作过程中,成员们学会博采众长、高效配合,从策划构思到成片输出的全流程实践,大幅提升了沟通协调与项目管理能力。然而,实践中也暴露出亟待改进的短板:前期调研对文物文化内涵挖掘不足,致使部分内容浮于表面,未能充分彰显历史底蕴;拍摄环节因光线预判与设备调试不到位,导致画面质量参差不齐,加重后期处理负担;面对突发状况时,跨环节沟通机制不畅,影响项目推进效率。痛定思痛,团队深刻认识到,文化传播类创作不仅需要精湛的技术功底,更依赖对内容的深度解构与精准表达。未来,他们将以更严谨的态度钻研史料、深化专业对话,提升内容的思想深度与感染力;同时强化设备实操与影视技术学习,完善应急预案体系,并主动优化团队协作流程,构建高效协同的问题解决机制。
此次实践积累的宝贵经验与深刻教训,将持续赋能团队在文化传播与影视创作领域深耕精进,驱动他们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笃定前行。此次信阳之行,对实践团成员而言,不仅是一次深刻的革命传统教育和国情社情实践,更是一次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的锤炼。他们通过实地探访、影像记录、暖心服务与创意设计,多维度、沉浸式地学习了鄂豫皖革命历史,感悟了先辈们无私奉献、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增强了传承红色基因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成员们纷纷表示,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前进的动力,以革命先辈为榜样,将红色精神融入医学专业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坚定理想信念,锤炼过硬本领,以实际行动践行“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努力为传承红色文化、守护人民健康、实现民族复兴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