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西安培华学院八名学子赴延安:在革命纪念馆里 与历史“对话”听前辈讲那过去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5-08-20 关注:

来源:西安培华学院

  
  2025年7月1日清晨,西安培华学院8名大学生组成的暑期“延安精神志愿宣讲团”实践团队,怀着对革命圣地的崇敬之情,从西安乘坐K8204次列车启程前往延安。此次实践活动以“传承红色基因,感悟延安精神”为主题,旨在通过实地探访、历史学习和互动交流,让青年学子在革命历史中汲取成长力量,深化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理解。
  图1为团队成员们刚到达延安站 焦梦瑶 供图
  当日中午12时15分,列车准时抵达延安站。团队成员简单用餐休整后,于14时整抵达延安革命纪念馆。这座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的红色地标,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展厅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国家一级博物馆,系统展示了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历程。
  图2八名学子到达延安革命纪念馆 王可怡 供图
  展厅内的历史回响:从文物中触摸峥嵘岁月
  进入纪念馆序厅,迎面可见“延安精神永放光芒”八个金色大字,两侧浮雕生动再现了红军长征、延安大生产等历史场景。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红军长征的落脚点”“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新民主主义的模范试验区”等展区。
  展柜中,泛黄的《论持久战》手稿字迹清晰,见证了毛泽东同志在延安窑洞中运筹帷幄的日夜;玻璃罩内,一把锈迹斑斑的步枪旁摆放着当年战士们缝制的布鞋,针脚细密中透着“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坚韧;复原场景里,模拟的延安窑洞内陈设着煤油灯、木桌和纺车,还原了老一辈革命家艰苦朴素的生活环境。成员们不时驻足记录,用手机拍摄展品细节,在笔记本上标注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低声交流着对“实事求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精神的理解。
  图3图3为学子们进入纪念馆序厅所拍摄 李琳 供图
  意外的相遇:革命前辈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
  在“大生产运动”展区,团队成员偶遇一位头发花白、身着中山装的老人。老人主动上前询问队员们的来历,得知是大学生实践团队后,热情地指着展区内一幅《南泥湾开荒》油画打开了话匣:“我父亲当年就在三五九旅,这幅画里的场景,他跟我讲过无数次。”
  老人指着画旁陈列的一把开垦用的镢头说:“这工具看着简单,却是当年战士们的‘武器’。那时候没有机械,全靠人力开荒,一天下来手上全是血泡,没人喊苦。我父亲说,大家心里想的就是‘多打粮食,支援前线’,为了不让老百姓饿肚子,再累都值。”随后,他又走到一件补丁摞补丁的军大衣前,眼眶微红地回忆:“这件衣服的样式,和我父亲当年穿的一模一样。冬天没有棉衣,就把干草塞进去御寒,可就算这样,队伍里没人掉队,打仗时个个往前冲。”
  近半小时的交流中,老人结合自身经历,将文物与历史事件串联成生动的故事。队员小李在听完后说:“课本里的‘大生产运动’是一段文字,今天通过前辈的讲述,才真正明白‘艰苦奋斗’不是口号,是无数人用双手和信念拼出来的希望。”
  图4为队员们听老人讲述当年的日子 程垆坪 拍摄
  青年感悟:让延安精神成为成长的“指南针”
  17时30分,参观接近尾声。在纪念馆广场的毛泽东同志铜像前,团队成员自发组织了一场简短的分享会。队员小刘说:“看到老一辈革命家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写出《实践论》《矛盾论》等照亮中国革命道路的著作,再对比我们现在的学习环境,更觉得要珍惜时光,把‘实事求是’的精神用到专业学习中。”队员小蔺则表示:“那位老前辈的话让我印象最深,他说‘延安精神不是放在博物馆里的,是要一代代人做出来的’,接下来的实践中,我们会带着这份感悟走进乡村,用实际行动践行青年责任。”
  据悉,团队将在延安开展为期7天的实践活动,接下来将前往杨家岭革命旧址、梁家河村等地,深入乡村小学开展红色故事宣讲,并调研延安乡村振兴的现状。
  此次延安革命纪念馆之行,不仅让实践团队成员系统学习了革命历史,更通过与历史见证者的对话,让“延安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可知的精神力量。正如团队指导老师在总结中所说:“红色实践的意义,在于让青年一代明白‘从哪里来’,更清楚‘往哪里去’——这份感悟,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最珍贵的收获。”
  图5为延安革命纪念馆合影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