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铭记烽火岁月,传承抗战精神—山东科技大学“随嵙筑梦—薪火长征路”团队参观青岛抗战纪念馆

发布时间:2025-08-19 关注:

来源:山东科技大学“随嵙筑梦—薪火长征路”团队

       为深刻感悟抗战历史的厚重底蕴,传承伟大的抗战精神。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山东科技大学“随嵙筑梦—薪火长征路”团队于2025年7月25日赴青岛抗战纪念馆开展主题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参观、史料研读、互动交流等形式,探寻青岛地区的抗战足迹,汲取砥砺前行的精神力量。
  青岛抗战纪念馆坐落于青岛山炮台遗址,这里曾是甲午战争和抗日战争的重要战场,馆内建筑依山而建,灰墙黛瓦间沉淀着百年的烽火记忆。步入纪念馆序厅,一座高3.5米的“青岛抗战英雄群像”雕塑映入眼帘,八路军、新四军、地方游击队与普通民众并肩而立的造型,生动再现了青岛人民团结御侮的壮阔场景。展厅内,“山海壮歌”“岛城烽火”“浴火重生”三个主题展区通过500余件文物、300余张历史照片和20组场景复原,系统展现了从1931年至1945年青岛地区的抗战历程。
  “随嵙筑梦—薪火长征路”团队赴青岛抗战纪念馆参观
  “这些文物背后是无数先烈用生命写就的史诗。”团队成员在参观“青岛惨案”史料墙时深有感触。墙上陈列的1925年青岛工人罢工老照片、遇难者遗物与日军暴行记录,完整还原了那段屈辱与抗争并存的历史。在“血色栈桥”场景复原区,逼真的音效与光影让成员们仿佛置身于1938年日军侵占青岛的现场,当听到讲解员讲述市民自发组织的“敢死队”炸毁日军军火库的事迹时,团队成员眼中泛起了泪光。
  在“岛城烽火”展区,团队成员被一组泛黄的电报手稿吸引。“这是1938年青岛抗日独立中队发出的求援电报,当时他们在崂山一带与日军展开游击战,弹尽粮绝仍坚持战斗。”纪念馆讲解员介绍道。展柜中,锈迹斑斑的步枪、被弹片击穿的钢盔与战士们用过的水壶并排陈列,无声诉说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民族气节。在多媒体互动区,成员们通过全息投影技术,“亲历”了1942年大泽山反扫荡战役,当看到抗日军民利用地道战、地雷战重创日军的场景时,现场不时响起阵阵赞叹。
  实践团队在纪念馆的“红色讲堂”开展了专题学习会。成员们围坐在一起,研读《青岛抗战史略》中的经典篇章,分享参观感悟。“以前在课本上看到的抗战历史是抽象的,今天通过这些实物和场景,我真正理解了‘一寸山河一寸血’的含义。”大家与纪念馆的文史研究员进行座谈,收集到许多珍贵的历史细节:青岛港工人曾用“磨洋工”“错装货”等方式暗中破坏日军运输;崂山道士们为游击队提供藏身之所,还利用草药为伤员疗伤;即墨农民发明的“土炸药”在伏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嵙筑梦—薪火长征路”团队成员学习抗战事迹
  参观结束时,阳光透过纪念馆的窗棂洒在展陈的文物上,为这段厚重的历史镀上一层温暖而坚定的光芒。那些在烽火中挺立的身影、在抗争中凝聚的力量,已化作滚烫的记忆,深深烙印在每个成员心间。文物会静静陈列,但先烈们用热血书写的忠诚与担当,永远不会褪色;历史会定格瞬间,但民族危亡时迸发的团结与勇气,永远鲜活如初。
  走出纪念馆,清新的空气与蓬勃的生机扑面而来。铭记历史不是回望硝烟,而是从先辈的精神传承中汲取奋进的力量。作为新时代青年,传承这份跨越时空的精神财富,是成长路上的必修课,更是砥砺前行的动力源。红色基因的延续从不止于一次参观,更在于将这份感动与震撼融入日常,让伟大的抗战精神在青春的坚守与拼搏中,永远绽放时代光彩。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