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宁波工程学院英语241班“探艺寻脉”社会实践队五名成员深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非遗馆,开展为期一天的“剪纸非遗的传承与跨文化传播”主题实践活动。队员们专访宁波市剪纸代表性传承人任毕君,深度体验传统剪纸技艺,亲手创作剪纸团扇文创,并重点探究了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传播策略与挑战。
指尖乾坤:解码南北剪纸的千年灵韵
“剪纸不是简单的镂空,它是用剪刀在红纸上‘画画’,每一刀下去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情感的流淌。”在鄞州非遗馆弥漫着纸香的创作室内,宁波市代表性剪纸非遗传承人任毕君指间翻飞,伴随着细碎的“沙沙”声,一张普通的红纸在她手中魔术般幻化为线条流畅、寓意祥瑞的“龙凤呈祥”图。围坐一旁的实践队员们屏息凝神,惊叹于这看似朴素却蕴含无限可能的技艺。
当实践队员问及剪纸艺术的核心精髓时,任毕君轻抚着桌上泛黄的明清花样样本,道出了“刀味”与“纸感”的辩证关系。“刀味是力量与节奏在纸上的烙印,纸感是纸张对剪刀的回应与韧性。”她拿起一幅北方剪纸作品,其风格粗犷豪放,轮廓分明,充满“剪”的力度感,“这体现了北方平原的开阔与民风的直爽。”接着,她又展示了一幅细腻如工笔的宁波本地作品,纹样繁复精巧,曲线婉转流畅,“这是我们江南‘刻’的功夫,讲究纤毫毕现,呼应的是水乡的柔美与生活的精致。这差异,是地域风物和生活哲学在方寸之间的无声对话。”

图为任毕君为组员们讲解剪纸作品。郑思萱供图。
匠心初体验:从“剪不平直线”到文创诞生
理论讲解后,实践迎来了最具挑战性的环节——亲手制作。队员们从最基础的纹样入手,看似简单的生肖纹样,却让初次执剪的大学生们手忙脚乱。“眼睛看会了,手却说不会,”队员王瀚曼苦笑着展示自己剪得歪歪扭扭的线条,“原以为剪纸是‘减法艺术’,做起来才知分寸拿捏之难。”任毕君见状,耐心示范“先繁后简、由里及外、宁慢勿断”的十二字口诀。她强调指关节的稳定发力与剪刀角度的微调,并让队员们尝试用“掏剪”技法镂刻细小的花瓣纹路。
经过近两小时的反复练习和导师手把手纠正,队员们逐渐掌握了基本技巧,成功剪出了形态各异的生肖动物和简单的四瓣花卉。随后,实践进入创意转化阶段——制作剪纸团扇。队员们小心翼翼地将自己剪好的作品,涂上薄薄的胶水,再精准地贴合在素白的团扇骨架上。古老的剪纸艺术与现代实用器物在这一刻完美交融。队员方吴琼看着自己完成的团扇,感慨道:“当亲手把平面的剪纸立体化地呈现在扇面上,感受到的不仅是技艺的温度,更是传统‘活’在当下的生命力。”

图为组员们亲手制作剪纸作品。方吴琼供图
对话世界:剪纸“出海”的挑战与青年桥梁
实践的核心议题之一——剪纸的跨文化传播,引发了队员们的深度思考。面对“如何让西方观众理解中国剪纸深意”的提问,任毕君分享了她带领外国友人体验剪纸艺术真实经历。“文化隔阂是首要挑战,”她举例说,“比如红色在中国象征喜庆,但在某些西方文化语境中可能带有不同意味;‘龙’的形象在东西方的解读也大相径庭。” 她的解决之道是“在地化融合”与“普世化表达”。
“在德国友人的体验中,尝试用剪纸表现格林童话中‘小红帽’的故事场景;在圣诞节期间,则设计融合圣诞树、雪花、驯鹿等元素的剪纸窗花。” 任毕君认为,找到目标文化熟悉的符号作为切入点,能有效降低理解门槛。同时,她更看重剪纸承载的“东方哲学”的传递。“你们英语专业的学生,正是绝佳的‘文化转译者’,”她鼓励实践队员们,“可以用外语阐释剪纸中‘阴阳’的虚实相生之道,‘留白’所蕴含的无限想象空间,‘以剪代笔’所体现的简约美学。这些深层的文化逻辑和审美哲学,比单纯展示技法更能触动人心,引起共鸣。”
任毕君特别指出,数字媒体是青年赋能非遗传播的利器。她出镜了鄞州非遗馆制作的系列视频,通过精心制作的短视频,将复杂的剪纸步骤拆解成易懂的片段,并展示剪纸作品在多元场景中的应用以及吉祥寓意。“这种动态的、生活化的呈现,打破了时空限制,吸引了大量海外年轻粉丝。他们留言说,透过剪纸这扇窗,看到了一个灵动、智慧、充满创造力的当代中国。”
青年回响:从体验到担当
一天的深度实践,让队员们收获远超预期。实践队长李晓轩总结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技艺体验,更是一场深刻的文化寻根与传播启蒙。任老师让我们看到,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呼吸、生长、对话的活态文化。作为外语学习者,我们更意识到自身在跨文化沟通中的独特价值——用世界的语言,讲述中国手艺背后的智慧与情感,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
活动尾声,实践队员们手持自己制作的剪纸团扇,在非遗馆标志性的剪纸艺术墙前合影留念。光影交错间,古老的剪纸艺术与青春的面庞相互映照,预示着这条连接传统与现代、沟通中国与世界的非遗传承之路,正因青年的参与而焕发新的生机。

图为组员合照。朱波曼供图。
(通讯员 李晓轩 王瀚曼 方吴琼 郑思萱 朱波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