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暑假社会实践队员个人总结

发布时间:2025-08-12 关注:

来源:社会实践

  暑假里的一个清晨,我踏上了前往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的路。车窗外,江南的田野泛着新绿,油菜花在微风中摇曳,很难想象八十多年前,这片宁静的土地曾经历过怎样的烽火硝烟。纪念馆坐落在张家港市塘桥镇韩山村,白墙黛瓦的建筑群落隐在苍翠的松柏间,既保留着江南民居的温婉,又透着革命遗址的庄严。推开那扇镌刻着“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字样的木门,一段尘封的历史便在眼前徐徐展开。

  展厅入口处,一幅巨大的历史地图吸引了我的目光。1941年,日伪军在苏南地区实施“清乡”,抗日根据地遭受严重破坏。为凝聚力量、坚持斗争,中共沙洲县委根据苏中区党委指示,于1941年2月在韩山村成立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这是苏州地区最早建立的县级抗日民主政权之一。

  “当时的条件极其艰苦,政府机关没有固定办公地点,干部们白天隐蔽在芦苇荡,夜晚深入村庄发动群众。”讲解员指着一组场景复原模型说。模型中,几名身着粗布衣的干部围坐在油灯下,桌上摊着泛黄的地图,墙角堆放着简陋的武器——这便是当年政权运作的真实写照。在展厅的玻璃柜里,一份1942年的《减租减息布告》格外醒目,泛黄的宣纸上,毛笔字力透纸背,字里行间满是“还利于民、依靠于民”的初心。

  漫步在“政权建设”展区,一张张老照片串联起那段艰难岁月。从建立区乡抗日政权、组建地方武装,到开展统战工作、推行经济改革,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硬是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特别令人动容的是“两面政权”的故事:不少伪保长表面应付日伪军,暗中却为抗日队伍传递情报、筹集物资,他们用“白皮红心”的智慧,在刀尖上守护着百姓的安宁。

  “最后一粒米做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展厅墙上的这句标语,道出了沙洲百姓与抗日政权的血肉联系。在“军民鱼水”展区,一组名为《母亲的牵挂》的雕塑让许多参观者驻足:一位白发老妪正为年轻的战士整理衣襟,战士手中紧握着半截窝头,眼神里既有不舍,更有坚定。

  讲解员讲述了“红菱渡”的故事:1943年秋,日军对沙洲地区进行大“扫荡”,30余名新四军伤员被困在长江边的芦苇荡。当地渔民王桂英冒着生命危险,摇着小渔船往返十余次,将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为躲避日军搜查,她把伤员藏在船舱底部,上面铺满红菱,自己则假装赶集的农妇应对盘查。如今,“红菱渡”已成为军民同心的象征,静静流淌的江水,仿佛仍在诉说着这段生死相依的往事。

  在“百姓支援”展柜里,几件实物见证着那段历史:一只磨得发亮的土陶碗,是村民给游击队员送饭时用的;一把缺口的镰刀,曾为部队收割过军粮;一块补丁摞补丁的棉被,凝结着十多户村民的心意。最让人震撼的是一面“拥军旗”,红布虽已褪色,但“抗日救亡、军民一心”八个金字依然耀眼。据记载,这面旗子是1944年春节,韩山村妇女连夜赶制的,她们把自家仅有的红布拼凑起来,用金粉写下对子弟兵的祝福。

  转过一个拐角,展厅的氛围变得凝重起来。“英烈墙”上,密密麻麻镌刻着200多位烈士的名字,他们中既有县委书记、区长,也有普通战士、民兵,最小的年仅16岁。在周水平烈士的遗像前,一段文字让人泪目:“1942年5月,时任县抗日民主政府秘书的周水平,为保护群众转移,主动暴露自己引开敌人,在弹尽粮绝后跳入江中,被敌人乱枪扫射牺牲,年仅28岁。”

  “这些烈士没有留下后代,甚至没有一张清晰的照片,但他们用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讲解员的声音有些哽咽。在英烈墙的尽头,一面鲜红的党旗格外醒目,许多参观者自发在此驻足,向英烈三鞠躬。一位白发老人抚摸着墙上父亲的名字,喃喃自语:“爹,您看,现在的沙洲多好啊,您的血没有白流。”

  走出纪念馆,雨已停了。阳光透过云层洒在广场上,“抗日烽火映沙洲”纪念碑的剪影格外挺拔。广场旁的草地上,几位小学生正在老师的带领下宣誓,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坚定:“铭记历史,报效祖国”。不远处,韩山村的新民居错落有致,老人们在健身器材上锻炼,孩子们在追逐嬉戏,一派祥和安宁的景象。

  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我忽然明白:纪念馆里的每一件文物、每一段故事,都不仅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精神的火炬。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虽然只存在了三年多,但它所孕育的“不畏强敌、团结奋斗、依靠群众、甘于奉献”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如今,这种精神正化作推动发展的强大动力,让昔日的抗日根据地蜕变为现代化的文明城市。

  离开时,纪念馆的木门在身后轻轻关上,仿佛在提醒每一位参观者: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从先辈的奋斗中汲取力量,让红色的基因在新时代的沃土上,开出更加绚烂的花朵。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