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12 关注:
来源:社会实践
七月的阳光炽热而明亮,如同我前往沙洲湖抗日民族纪念馆时心中燃烧的那份热忱。作为一名大学生,参与暑期社会实践,走进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的纪念馆,是一次对心灵的洗礼,更是一场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当我和同学们一同站在“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的标志性建筑前合影时,湛蓝的天空下,那独特的造型仿佛一把利刃,划破岁月的尘埃,直直地指向历史的深处。我知道,我们即将踏入的,是一段充满热血与牺牲、抗争与希望的过往。
踏入纪念馆,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展厅里,陈列着的不仅仅是文物、图片和文字,更是无数革命先辈们的热血青春与家国情怀。我缓缓踱步,目光被墙上的英烈事迹吸引。陈伊、李缫生、曹德辉……一个个名字背后,是他们为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舍生忘死、披荆斩棘的壮丽篇章。
看到陈伊的介绍时,我停下了脚步。这位原名陈诒的张家港德积人,在1944年10月,肩负起中共沙洲县委书记兼沙洲县抗日民主政府县长、县武工大队政委的重任。他积极发展县区武装,为沙洲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殚精竭虑。1945年11月执行《双十协定》,带领县、区干部北撤,此后在不同岗位继续为革命事业奋斗,荣获众多荣誉。他的一生,是为理想信念执着追求、不懈奋斗的一生。我站在那里,凝视着他的照片,仿佛能看到他在艰难岁月中坚定前行的身影,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与责任。
继续前行,李缫生、何洛等英烈的故事也一一在我眼前展开。他们来自不同地方,却因同一个信仰汇聚在一起,为抗击日寇、保卫家乡挥洒热血。尤其是看到曹德辉的事迹时,我的心被深深刺痛。这位来自江西的年轻战士,1941年3月任新四军六师警卫二团政委,7月随部队进入沙洲反“清乡”,为掩护党政军干部北撤,与敌人展开殊死战斗,最终壮烈牺牲,年仅28岁。年轻的生命,在抗击侵略者的战场上永远定格,可他的精神,却如同一颗火种,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燃烧。
随着参观深入,那些珍贵的历史照片更是让我直观感受到战争的残酷与无情。日军暴行的画面里,无辜百姓的悲惨遭遇令人痛心疾首;而抗日军民奋勇抵抗的场景中,又满是热血与无畏。我站在陈列着历史资料的展板前,认真阅读那些文字,试图透过冰冷的纸张,触摸到先辈们炽热的灵魂。每一个数字、每一段描述,都在诉说着那段不能被遗忘的历史,让我深刻明白,和平来之不易,是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
在纪念馆的沉浸式体验区,我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模拟的战斗场景里,枪炮声、呐喊声交织,我能看到战士们在枪林弹雨中冲锋陷阵,百姓们冒着危险为部队送物资、救伤员。那一刻,我不再是一个旁观者,而是仿佛能与他们并肩作战,感受着他们的恐惧与坚定、绝望与希望。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让历史不再只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鲜活地呈现在眼前,直击心灵。
参观过程中,我也看到了许多和我一样的年轻人,大家都怀着崇敬与肃穆的心情,认真聆听讲解,仔细观看展品。我们偶尔交流彼此的感受,从对方眼中,我看到了同样的震撼与思索。这让我意识到,传承红色基因、铭记历史,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共同的使命。
除了参观学习,我们实践团队还参与了纪念馆的志愿服务工作。协助工作人员整理资料、引导游客参观、为参观者讲解英烈故事……在这个过程中,我收获了许多感动。当我为一位老人讲解时,他满是皱纹的脸上流淌着泪水,紧紧握住我的手说:“这些故事不能忘啊,年轻人一定要记住。” 我郑重地点头,那一刻,我明白自己所做的不仅仅是志愿服务,更是在传递历史的温度,传承先辈们的精神。
此次沙洲湖抗日民族纪念馆之行,对我而言,是一次灵魂的觉醒与成长。它让我从书本上的“抗日战争”“民族英雄”这些概念中走出来,真切触摸到历史的脉络,感受到先辈们的热血与牺牲。我深刻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享受着和平与繁荣带来的幸福生活,但绝不能忘记这背后的代价。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这段实践经历,让我懂得了责任与担当的重量。在未来的日子里,我将以革命先辈为榜样,把他们的精神融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与能力,为祖国的建设贡献一份力量;同时,也会积极传播红色故事,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铭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的英雄们。
走出纪念馆,阳光依旧灿烂,可我的心中已多了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感。沙洲湖抗日民族纪念馆之行,是我暑期社会实践中最珍贵的财富,它将激励我在人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用自己的行动续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担当与辉煌,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
2025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