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暑假,我有幸作为“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实践团队的一员,参与了学校组织的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团队线上宣传的成员,我负责公众号的图文排版与内容撰写工作。在泰州新胜社区、盐城德馨儿童康复中心实践活动中,我以笔墨为桥连接线上线下,以实践为阶深化认知与能力,不仅完成了公众号宣传任务,更在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中实现了自我成长。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等部门多次强调大学生社会实践在人才培养中的关键作用,倡导高校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深入基层、服务社会。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持续深化、社会治理现代化不断提速的时代背景下,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生力军,理应以所学所长助力社会进步,在服务他人中彰显青春价值。
我们的“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团队正是响应这一号召的生动实践。团队依托南师泰院学子的师范专业特色,整合成员的多元特长,以趣味化方式融合思想引领、文明生活、身心成长、科技创新、快乐学习、艺术素养、文化传承等多维内容,致力于为社区少年儿童打造一个安全、健康、文明、愉快、充实的暑假。而我的角色,便是通过公众号这一线上窗口,将团队的实践成果转化为可传播、可感知的文字与画面,让更多人看见童心成长的力量,关注儿童健康发展的命题。
作为团队线上宣传的负责人,我深知公众号不仅是活动记录的载体,更是传递公益理念、扩大实践影响的重要平台。基于自身在公众号制作、新闻稿撰写及办公软件运用上的优势,我为三次实践活动量身打造了系列宣传内容,在专业性与传播性的平衡中完成了任务。
在泰州新胜社区的实践中,有黄桥战役沉浸式体验的历史回响,有《鸟鸣涧》诗画交融的雅韵赏析;有“三揖三让”礼仪的情景模拟,也有盐商文化的趣味解读…… 志愿者们把红色精神与传统文化编成故事、做成游戏,带着孩子们在角色扮演中感受历史,在诗词吟诵里触摸文明。这场充满欢声笑语的文化课堂,让千年礼仪在童心中萌芽,更用创新方式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让文明火种在少年们心里越燃越亮。

盐城德馨儿童康复院区的实践是一次特殊的体验。团队在此开展了为期两天的志愿活动。
第一天团队开展了音乐疗愈与体育互动课程,面对需要特殊关怀的儿童群体,宣传内容的尺度与温度成为关键。志愿者们通过趣味游戏帮助孤独症孩子们锻炼肢体协调和社交能力,通过敲击鼓面让孩子们感受振动,锻炼肢体灵活性。团队负责人表示会通过社会平台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孤独症儿童的真实需求与潜能,持续凝聚社会关爱,助力每一颗“来自星星”的童心在理解与支持中健康成长,共筑融合之梦。
第二天团队延续了创意美术课等特色活动。为孤独症儿童带来充满红色文化与非遗魅力的一天。实践团队成员们通过红色文化课、非遗手工课、创意美术课等多元化课程,为孩子们开启了一场融合历史传承与艺术创造的成长之旅。从红色英雄故事到非遗漆扇的匠心制作,再到糖果的艺术描绘,当日课程为孤独症儿童打开了感知世界的新大门。志愿者以耐心与爱心,在孩子们心中播撒文化传承的种子,让他们于艺术创造中感受快乐、提升能力。活动不仅带来难忘体验,更展现了大学生志愿者服务社会、传承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在三次公众号制作中,我各有侧重,却始终围绕“童心筑梦”的核心主题。通过不断调整内容风格与排版设计,我的专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从最初对活动素材的简单整合,到后来能根据活动性质精准定位宣传调性;从对图片与文字比例的机械把控,到学会用视觉语言传递情感,每一次修改都是对“如何让宣传更有力量”这一命题的深入思考。
三下乡实践的价值,不仅在于个人能力的提升,更在于对“团队”与“社会”的认知重构。作为线上宣传成员,我虽未全程参与线下活动,却通过与线下成员的紧密对接,深刻体会到团队协作的意义。
每次活动后,我都会与线下负责人沟通活动流程,接收现场图片与视频素材,构思文章框架,确保宣传真实。这个过程中,我不再是孤立的“创作者”,而是团队链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我真切感受到线上宣传与线下实践的共振效应——团队的价值,正是在每个成员的协同努力中不断放大。
更重要的是,通过对活动内容的深度加工,我对“儿童健康”这一社会命题有了更立体的认知。红色文化课让我看到思想引领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非遗手工课让我理解文化传承需要从娃娃抓起,而在康复机构的实践则让我意识到,儿童健康不仅是身体的强健,更是心理的阳光与社会的接纳。团队开展的公益活动,本质上是在呼吁全社会构建一个更包容、更温暖的成长环境。作为宣传者,我所书写的不仅是活动记录,更是对这一社会命题的思考与倡导。
回顾此次三下乡实践,我收获的不仅是公众号制作水平的提升,更是对“青年责任”的深刻理解。作为大学生,实践让我明白,“师者”的价值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用行动影响他人。团队成员在课堂上的耐心引导、在活动中的细心关怀,本身就是对“责任”二字的生动诠释,而我的文字与排版,正是将这份责任传递给更多人的纽带。
同时,实践也让我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有了新的感悟。过去在课堂上学到的新闻写作技巧、排版设计原则,在面对真实的实践场景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只有对“宣传对象”与“宣传目的”的精准把握。这种“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反哺理论”的过程,正是实践育人的核心要义。
“绿芽七彩行·童心筑梦齐”的三下乡实践已落下帷幕,但它带给我的影响却将持续深远。作为新时代大学生,我们既要有“读万卷书”的理论积累,更要有“行万里路”的实践勇气。此次实践让我明白,青年的成长从来不是孤立的,它与社会发展同频,与时代进步共振。
未来,我将带着实践中收获的专业能力与责任意识,继续以笔墨为刃、以初心为墨,在更多实践场景中锤炼自我,用实际行动诠释“请党放心,强国有我”的青春誓言,让青春在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征程中绽放绚丽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