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曹叶璇)近日,广东财经大学埗埗高升实践团(下称“实践团”)深入东莞市高埗镇,围绕东圃小学旧址开展红色文化实地调研,通过实地探访与口述史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系统追溯革命先辈的奋斗历程,挖掘沉淀于地方遗址中的红色基因。此次调研旨在推动高校青年主动融入地方历史叙事,助力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与传播。
寻根溯源:一处校园的红色前史 位于高埗镇的东圃小学旧址,是一处具有深厚历史价值的红色遗址。1936年,李一之烈士在此创办学校,贯彻“办学为名,抗日为实”的思想,将校舍转化为秘密抗战据点,在此组织宣传活动、传递革命情报,并带领学生创作抗战启蒙读物《救亡三字经》。这所校园见证了高埗镇的烽火岁月,是高埗革命精神的重要发源地。实践团成员通过查阅史料、实地勘察和比对调研,较为全面地还原了东圃小学的历史原貌。
图1东圃小学旧址内景图
图2广东财经大学“埗埗高升”实践团实地调研图
走街串巷:倾听民间的红色回响 为进一步挖掘在地红色记忆,广东财经大学“埗埗高升”实践团深入高埗镇村落街巷,开展线下口述史访谈。他们以脚步丈量这片红色热土,以镜头与笔触记录沉淀在乡野中的家国记忆。
在这次访谈中,一位头发花白的老党员用风琴吹奏《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并以此为开场,用音符讲述信仰的力量。他动情讲述一段镌刻在记忆中的历史:东莞第一中学革命烈士纪念碑下,安葬着的六位为国捐躯的英烈。其中一位烈士因遗体未能寻回,乡民以黑狗替代安葬,以此寄托对烈士的无限哀思与敬仰。
他还讲述了抗战时期东江纵队交通员夜行八小时传递情报的经历,并回忆起一个真实的“红色之家”的故事:三位姐姐和一位弟弟全部参军投身革命,弟弟在淮海战役中荣立二等功,后在朝鲜战场壮烈牺牲。这些鲜活片段,共同构成了高埗人民在民族危难时刻无私奉献的群像记忆。
图3何老师吹口琴图
图4广东财经大学“埗埗高升”实践团访谈图
赓续血脉:青年融入红色叙事 调研过程中,实践团还了解到高埗镇近年来在红色文化保护与传承方面的努力:东圃小学已设立传统教育展室,革命遗址逐步修缮完善,地方党组织邀请退伍军人、老党员走进课堂讲述亲历史实,同时结合“百千万工程”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让红色文化在城乡融合中焕发新生。
从遗址实地走访到村民口述访谈,从史料考证到青年书写,广东财经大学埗埗高升实践团用脚步丈量历史,以行动守护信仰。他们将沉睡于乡野之间的红色印记重新唤醒,让青年成为“讲述者”“记录者”“传承者”。
结语: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土地与记忆的双向奔赴,更是一场关于精神信仰与时代责任的代际接力。红色火种,正以青年的姿态,于新时代续写不灭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