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7日至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实践团队前往南通如皋市城北街道新生社区居委会,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为期三天的时间里,这支由12名大学生组成的团队充分发挥专业特长,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为社区儿童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活动内容涵盖安全科普、名著阅读、国学讲堂等多个领域,既丰富了孩子们的暑期生活,也为大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平台,实现了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
安全科普:筑牢暑期安全防线 7月8日上午,团队成员蔡君瑶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安全科普课。课程内容围绕火灾和地震展开,通过视频讲解、互动问答和情景模拟,帮助孩子们掌握基本的自救知识。
蔡君瑶在课前做了充分准备,精心挑选了专业视频,详细讲解了火灾发生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着火源)以及逃生技巧(用湿毛巾掩住口鼻、弯腰低姿前行)。在地震部分,她通过动画演示,让孩子们了解地震的成因和自救方法,如寻找坚固掩体、护住头部、快速撤离到空旷地带等。
课堂上,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回答问题积极踊跃。课后,团队成员还设计了小测验,检验孩子们的学习成果。结果显示,大家对安全知识掌握得非常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实践团队开展安全科普课程。通讯员何金琳 摄
国学小讲堂:古诗与绘画的奇妙结合 7月8日下午三点,阳光透过玻璃窗洒进社区活动室,"国学小讲堂"在孩子们的期待中如期举行。蔡君瑶老师今天精心挑选了《小池》《悯农》《静夜思》三首古诗,她先用生动活泼的语言介绍了每首诗的创作背景。在背诵抽查环节,小朋友们争先恐后地举手,稚嫩的童声回荡在教室里。当讲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拟人手法时,蔡老师特意展示了荷花绽放的图片,孩子们都睁大了好奇的眼睛。 随后进入创意绘画环节,蔡老师以《小池》为主题,给每个孩子分发了彩笔和画纸。8岁的乐乐画得特别认真,他用嫩绿色勾勒出婀娜的垂柳,又在池塘里点缀了几尾红色的小鱼;活泼好动的明明则用亮色系描绘了一只振翅欲飞的蜻蜓,还特意在荷尖上加了个笑脸。团队成员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时而弯腰指导握笔姿势,时而轻声鼓励大胆用色。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骄傲地举着自己的作品合影留念。这些充满童趣的画作不仅展现了"泉眼无声惜细流"的意境,更让古诗词的韵味在五彩斑斓的画笔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许多家长反馈,这样的沉浸式教学既培养了孩子的艺术感知力,又让他们在快乐中领略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

小朋友正在认真绘画。通讯员何金琳 摄
名著阅读:演绎经典,激发兴趣 7月9日上午,团队成员张亚蒙主持了名著阅读活动。她选取了《西游记》中的“三借芭蕉扇”和“真假美猴王”两个经典片段,并改编成简易剧本,方便孩子们参与表演。
孩子们热情高涨,争相扮演孙悟空、铁扇公主等角色。他们用夸张的动作和语气词,将故事演绎得生动有趣。张亚蒙还特意设置了“自由发挥”环节,让孩子们加入自己的创意。教室里笑声不断,经典名著在孩子们的演绎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实践总结:成长与收获并存 此次实践活动不仅为社区儿童带来了知识和欢乐,也让团队成员深刻体会到教育的意义。从课程设计到现场互动,大学生们锻炼了组织能力和沟通技巧,同时也被孩子们的纯真与热情所感染。
团队成员通过活动提升了教学设计、组织协调等实践能力,更深刻体会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带队老师指出,这种校地合作模式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未来将继续深化合作,打造更具影响力的实践品牌。
“红心研墨”团队表示,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优化课程体系,扩大服务范围,为促进青少年全面发展贡献高校智慧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