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井冈山革命教育基地合影。时晓萌 供图)
解读精神内核,研学调研铸医魂 “马义夫堵枪眼、陈树湘断肠明志的壮举,与‘大医精诚’的医者初心本质相通。”在“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专题讲座后,实践团成员王思媛在笔记本上写下感悟。此次讲座中,钟国华老师以具体史料为支撑,通过革命先烈的真实事迹,阐释“敢闯新路、依靠群众、为信仰拼搏”的井冈山精神内核。队长刘芸熙在分享时提到:“革命先辈为信仰舍生取义,我们当为守护健康矢志不渝。”
如何将红色精神转化为专业实践?宋留清老师在“调查研究传家宝”讲座中给出答案。他以毛泽东《寻乌调查》为例,引导实践团将“实事求是”融入专业,推动实践团制定调研计划。调研期间,实践团专访井冈山红军医药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余宝平与井冈山客家山歌、井冈红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陈平梅:余宝平老师讲解了井冈山革命时期中草药的应用,这些带着硝烟味的草药故事,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中医药在革命时期的应用价值。陈平梅老师则用清亮的嗓音唱起了井冈红谣,教成员们学唱时,旋律里的坚韧与温暖,让“红医精神”有了可听可感的传承载体。

(图为实践团成员与余宝平老师及其妻子陈平梅老师合影。时晓萌 供图)
踏访红色印记,旧址深处叩初心 7天里,实践团走访多处红色遗址:大井旧址的弹痕墙、小井红军医院的石制药碾,见证着革命岁月的艰辛;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内,全体成员向烈士敬献花篮,重温入团誓词;茅坪八角楼竹节油灯的微光,让实践团成员读懂“实事求是”的深刻内涵。
黄洋界哨口的战壕遗迹旁,青石板上的《西江月・井冈山》碑文被雨水浸润得愈发清晰,实践团成员望着群山齐声背诵,从“山下旌旗在望”到“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年轻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这种绝境中的信念力量,让大家真切理解了“坚定信念”不是口号,而是面对困难时“敢打必胜”的底气。

(图为实践团成员参观茅坪八角楼。时晓萌 供图)
沉浸式体验淬炼,知行合一聚力量 “编草鞋时才知道,于都百姓十天赶制二十万双草鞋,不是简单的数字,是一针一线的民心向背。”在红色实践体验环节,实践团成员学习编草鞋,粗糙的稻草磨红了手掌,却让“军民鱼水情”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沉浸式体验贯穿全程:在老乡家里学习做红军餐,尝到的是“一粥一饭思不易”的节俭精神;马源村急行军时,踩着先辈走过的山路前行,汗水浸透衣衫的疲惫中,体会到的是“不怕牺牲、奋勇向前”的革命意志。实践团成员王硕说:“以前总说‘艰苦奋斗’,现在才明白,这不仅是过去的故事,更是我们面对挑战时该有的态度。”

(图为实践团成员在老乡家里学做红军餐。时晓萌 供图)
井冈星火再启程,红脉传承见行动 “这次研学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研学结束时,实践团以井冈山“坚定信念、奋勇向前”的精神为内核,结合中医药养生理念设计动作,形成了“井冈星火青年养生操”的创编思路和部分动作设计,让红色精神通过肢体实践得以传播。
成员们在总结中说:“井冈山精神告诉我们‘为何出发’,而岐黄之术教会我们‘如何前行’。”从井冈山带走的精神力量,将转化为学子们的行动动力:未来他们将拍摄“井冈星火青年养生操”教学视频,清晰展示动作要领;还将设计动作分解手册,方便不同群体学习。无论以何种方式,这段井冈岁月沉淀的力量,都将指引他们让岐黄之术与红色基因,在守护群众健康的实践中持续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