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之声,大学生新闻资讯门户网站
网站首页校园新闻社会实践三下乡校园活动
大学生之声 > 社会实践

水漾青春筑梦山河

时间:2025-07-30 11:35:31 关注:
青春脚步践行绿色发展 学子初心助力美丽中国
——“等离净界”社会实践队赴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和西安净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交流学习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积极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和《“十四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具体要求,切实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引导青年学子广泛投身生态文明实践。6月30日至7月11日,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等离净界”社会实践队在带队老师何冠洁、齐静妍和校友张鲜维的带领下,先后走进西安净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市第三污水处理厂)、浐河桃花潭水质自动监测站以及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开展了一场以“科技赋能环保,青春守护江河安澜”为主题的调研交流活动。
      【化浊为清万象新:解码各类污水涅槃重生的神奇魔法】

       实践队第一站来到了西安净水处理有限责任公司,作为一座连年优秀的标准化污水处理单位,为西安市东郊区域污水净化提供了坚实保障,在“保民生,促发展”道路上坚定前行。

       在净水公司技术专家孙健科长带领下,实践队全体成员及我院水利、环境专业的部分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一同开启了污水净化的“神秘之旅”,实地参观学习了污水“预处理+生化处理+深度处理”全流程净化工艺。


       在整体安全告知和功能介绍结束后,孙科长根据污水净化处理的全流程,带领大家一步步见证“恶臭”变“清泉”的过程,首先从杂质过滤层面,实践队成员走进杂质过滤池,详细观看过滤机器是如何将各类污水进行初步过滤的,亲眼看到杂质是如何被提取,也清晰感受到杂质处理的不易,在同学们已经感受到过滤完成的时候,据孙科长介绍:“后续还有至少5道工序继续处理杂质。”,这个复杂且有序的过程引起了一众师生在日常用水中的反思。


       “杂质处理只是“万水千山第一步”,请同学们继续跟我往下走。”大家跟随孙科长继续了解学习后续处理工艺,在沉淀池边,一位实践队员在得到允许且保证安全的情况下,亲手检测了进出水COD指标,数据对比令在场环境专业的同学为之惊叹:“比理论去除率还要高!”,当课本的理论走入现实,现实的结果又优于理论,这才是最大的实践意义。据孙科长介绍:“国家有“水十条”要求,必须保障污水处理设施全面达到一级A类排放标准,而我们水厂处理的要求是更高于国家标准的。”

       经过一系列净化流程结束,看着净化之后水池中小鸭自在起舞,实践队全体成员无不感慨污水防治重要性,向孙科长的辛苦介绍表示感谢,也向所有致力于污水防治的一线工作人员致敬。
参观结束之后,大家就本课题开展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重塑有机废水治理研究”与孙科长开展了详细探讨,对其中一些关键性技术问题进行认真记录学习,为课题后续研究与技术完善奠定了良好基础。
     【问渠那得清如许:探寻生态水质精准监测的科技力量】

       实践队第二站来到了西安市浐河桃花潭水质自动监测站,浐河作为紧靠居民区的生态河流,一路向北与灞河交汇,最终汇入渭河,其承载东郊乃至全市众多家庭日常休闲的作用,也是西安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其水质状况对居民生活用水和日常休闲都十分重要,水质自动监测站水质衡量和预警的重要防线,也是居民生活幸福指数得以保障的“底线”。为此,实践队成员就了解水质监测的技术和奥秘开启了一场知识的遨游。

        在桃花潭监测点,实践团队参观了现代化水质监测设施。监测站技术负责人详细介绍了当前的水质监测体系:“我们采用在线监测与人工采样相结合的方式,对COD、氨氮等常规指标进行实时监控,但对部分新兴有机污染物的监测仍存在技术瓶颈。”这一现状凸显了水质监测技术升级的迫切需求。

       通过实地考察发现,桃花潭水体中存在来自生活污水的有机污染物,包括洗涤剂、药物残留等难降解物质。监测数据显示,这类污染物采用传统处理方法难以彻底去除,而本实践团队计划研究的“低温等离子体技术”所特有的高效降解特性,恰好可以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


       在后续交流中,实践队长与监测站负责人探讨了将低温等离子体技术应用于河道治理的可行性。该技术通过高压放电产生活性粒子,能够高效分解水中的顽固有机物,且处理过程不会产生二次污染。监测站工作人员对此表示:“这项创新技术若能投入实际应用,将显著提升河道水质的治理效果。”

        通过与水质监测站各位技术老师的沟通交流,不但获取了城市河道有机污染特征的部分资料,同时了解了当前水质监测技术的局限性和对技术创新的迫切需要,为实践队“低温等离子体技术重塑有机废水治理研究”这一课题的技术完善提供了技术帮扶,更进一步推动从需求出发的技术研究,以实际行动助力水环境质量改善与提升。
     【数字赋得山河绿:揭秘环保中心万物互联的生态篇章】

       实践队第三站来到了西安市智慧环保综合指挥中心,作为西安市生态环境局直属的正处级事业单位,自组建成立以来,该中心构建了空气质量监测站、水质监测站等前端感知网络,推进智慧环保平台迭代升级,开发了生态遥感监测管理系统等数字化应用,为西安市生态环境保护做出重要贡献。



       实践队首先参观了环保历程展,系统了解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特别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的历史性成就。展区以西安市为例,展示了显著治理成效:2015至2024年,全市优良天数从188天增至283天,PM2.5浓度从80降至45微克/立方米,渭河西安段水质由劣Ⅴ类提升至Ⅲ类,秦岭北麓生态修复超2000公顷。队员们深刻理解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深远意义。在“公民十条”宣传区,队员们学习如何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日常生活,并通过互动体验掌握了实用环保知识。有同学感慨道:“环保不仅是理念,更是一套可操作的行为规范。随手关灯、绿色出行、垃圾分类,这些小事积累起来就是环保大事。”

       步入指挥大厅,巨大的电子屏幕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技术人员现场详细介绍了空气质量监测站、地表水质自动监测站、工地扬尘监测系统、环保烟火监控系统、卫星遥感监测系统等,构建“地空天”一体化监测网络。“屏幕中实时显示的是环保烟火监控系统,它能够自动识别我市涉农区域内的露天焚烧行为。”随着技术人员的讲解,同学们深入了解了智慧环保平台各系统的功能与作用,并重点了解了河流水质自动监测(实时监测10余项指标,4小时上传)和精准污染溯源技术。这块大屏幕,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到科技是环保的利器,并认识到环境治理是系统性工程。

       通过为期数日的实践活动,大家深刻认识到生态环保在国家发展和居民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明确了科技创新在环保中的核心价值。实践队表示,将把所见所闻转化为科研动力,带着实践中获取的一系列关键问题和技术难题回到校园,深入钻研核心技术,攻克有机废水治理瓶颈,推动实验室成果服务于环境质量改善,同时积极传播环保理念,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严藤舸 来源:西安理工大学水利水电学院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推荐
回顶部大学生之声©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