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到7月18日,长安大学赴四川绵阳、凉山"同心共筑中国梦·民族团结润千村"实践队踏上了一段跨越千里的文化寻根之旅。八天时间里,队员们从绵阳的羌山云海到凉山的彝乡烟火,用脚步丈量着民族文化的厚度,用心灵感受着非遗技艺的温度。
针线承千年文脉,匠心聚民族精魂
走进云珍羌绣体验馆,五彩丝线在绣娘指尖流转,每一针都沉淀着千年的智慧,每一线都延续着古老的血脉。在讲解员解释中,队员了解到那些繁复精美的纹样远不止是简单的装饰——云纹里藏着对苍穹的仰望,羊角纹中刻着对生灵的感恩,几何图案间流淌着先民对天地的理解。讲解员轻抚绣品娓娓道来,这些图案是羌族无字的史书,是穿越时空的文化密码,更是连接古今的精神纽带。他们明白这些纹样不仅是装饰,还是一个民族对自然的敬畏、对生命的礼赞,更是民族团结的重要文化纽带。
水墨漆艺中,非遗传承人张寿云老师详细介绍漆器的制造工序,随后热烈邀请队员体验绘图环节,直观感受到的漆艺技术的精妙。他们从中体会到羌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北川羌族草编传承基地的传承人同样也向队员介绍草编原料选择、编制方法以及蕴含的文化内涵,并特别介绍了一件独特作品,它呈现了56个民族的特色元素,代表全民族团结一新、共筑美好家园的愿望。传统工艺在匠人手中焕发出的生命力,让人不禁思考:真正的传承,不仅是技艺的延续,更是那份将时光沉淀为美的匠心。
山河永忆殇难日,凤凰涅槃展新姿
站在老县城地震遗址前,倾斜的楼房永远定格在2008年的那个瞬间。曾经富有烟火气息的街道变得满目疮痍,残留的建筑上地震留下的裂痕依旧清晰可见,队员们穿行其间,体会到灾难带来的伤痛,更认识到敬畏自然,珍惜当下的重要性。进入汶川地震纪念馆,时光仿佛凝固在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馆内陈列的每一件物品都在无声地诉说:破碎的时钟永远停驻在那个黑色的时刻,残损的书包见证着未完成的梦想,救援工具上的斑斑锈迹铭刻着生死时速的较量。队员们凝视着这些展品,灾难带来的切肤之痛穿越时空直击心灵。
转身回望新北川县城,现代化的建筑群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5公里外的北川永昌机场,银灰色的跑道如利剑般划破群山,起降的航班载着希望飞向远方。通航展示中心内,整齐列阵的无人机蓄势待发,这些翱翔蓝天的科技精灵,正在续写着这片土地的新传奇。队员感叹道,从废墟到高科技,这片土地上的生命就像野草,越是践踏,越是顽强。灾难虽然摧毁了建筑,却摧不垮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生生不息的力量,正是中华民族最动人的底色。
羌寨永驻千年韵,火把重燃时代光
作为羌族文化鲜活载体的石椅羌寨和吉娜羌寨,它们独特的建筑风貌、丰富的文化遗产展示无不彰显文化的独特魅力,更折射出羌族人民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苔子茶的清香里飘荡着茶马古道的悠远记忆,彝族博物馆的青铜器上镌刻着文明的密码。
随着夜幕降临,火把广场上逐渐热闹起来。在众人的期待中,熊熊篝火被点燃,成千上万支火把如星河般在夜色中流动。彝族姑娘们的裙子随着欢快的达体舞旋转绽放,裙摆上那些曾在博物馆见过的传统纹样此刻鲜活地舞动。所有人被欢快的气氛感染,纷纷融入舞圈,在欢笑声中,跟着节奏踏歌。火光映照下,老人脸上的皱纹里藏着古老的故事,孩童明亮的眼眸中映着跃动的火焰,传统与现代在这一刻水乳交融。那些曾经在博物馆里看到的图案,此刻正鲜活地跳动在彝族姑娘的裙摆上;那些记载在史书中的故事,正通过乡村振兴的实践续写着新的篇章。
八天的行程结束了,但文化的旅程永无止境。那些绣线交织的图案、漆器沉淀的光泽、火把跃动的光影,都已深深印刻在每个队员的心中。我们带走的不仅是一段难忘的记忆,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让千年文脉在我们的时代继续流淌,让民族之花在新时代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羌笛声远,彝歌悠长。这次实践带给队员们很深的感悟,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固守,而是在理解根基之上的创新;乡村振兴不仅是物质的改善,更是文化自信的建立。当羌绣遇见现代设计,当彝寨拥抱数字经济,传统正以崭新的姿态走向未来。而作为青年一代,我们既是这些变化的见证者,更应该是参与者和推动者。